阅读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的著作,总会有和阅读一般专家的家教类著作有不同的感觉——让你如饮琼浆玉液,很快就忘记育儿生活中日以继夜的精神煎熬和焦虑不安,从而心平气和,渐渐沉醉在亲子互相依偎,四眼相投,神会心融的温馨情景中。
和《理解孩子的语言》一样,这本《做个不完美的家长》同样具备无比的魔力。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和几位家长交流阅读心得,大家的感受少有地一致,都是:“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她带动你去发现自己的思想言行和生活轨迹,时而皱眉深思,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在重复的阅读之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阴霾被释放了,育儿生活面对的种种困惑、挫败感渐渐地被扫除,让你有着重获新生的感觉。”
也许这段话有些夸张,但是,在这几年,当我每天清晨阅读着微博上难以计数的家长向我提问子女教养问题的种种案例,思考着何以家长有如此沉重的困惑与焦虑情绪的时候,我就渐渐明白了费利奥沙教授的用心良苦。
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爱学习,这确实是优点。为了解除困惑,增进育儿实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购买了一些育儿专家的“巨著”。然而这些厚得有些不合理的著作,往往给予新手爸妈的不是解惑,而是施压,造成更为沉重的挫败感。这是为什么?
“那些所谓的专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费利奥沙教授说:“(他们)都带着一副懂行的神情,信心满满地鼓吹自己所谓的真理,而这些真理都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变化着……,父母若是不遵循时下正流行的方式,便会被心中的负罪感所折磨。”
为什么会被“负罪感所折磨”?每个家庭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年轻父母在发现自己奉专家的指导为圭臬而磕碰得焦头烂额时,却看到别人好像应付自如,别人的孩子好像样样都好,于是做什么都要比一比,这一比,就崩溃了……。
费利奥沙教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家长从这个陷阱里解救出来。她抽丝剥茧,让年轻家长看到:
·每个父母在抚养儿女的初心都是美好的,如何保持这种美好的感觉,才是努力的目标。
·学习专家的育儿理论和实践方案固然需要,但孩子的成长面对种种的变数,没有一个“必然的标准”。
·即使理论完美,实践方法可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家族的传统、学习能力、当下生活环境以及在育儿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困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理解或领悟,于是读得越多,越陷于无法摆脱的阴霾,越找不到出路。原来期望的茅塞顿开,反而变得束手无策。
·在一次“心灵之旅”后,家长这才领悟:原来自己需要的不是教导,而是发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知道自己“想不通”的根源其实是被人为蒙蔽:传统观念、社会因素、专家的教训。相反,只有发现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于是才能建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信念。
“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将自我期望投放在他们的身上,期待他们变成我们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是因为不能发现自己,进而忽视孩子的存在。于是,“父母往往是自发地去干预所发生的事情的,这种对于事件的自发性干预其实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而这么做,往往是专家在大谈教育理论时所忽略的。
许多父母其实知道:对于孩子的许多行为,你其实不必吼叫、不必责骂,甚至是不必多浪费口舌,你只需要一个脸色,或一个眼神,孩子就能领会,就会放弃“想试一试”的冲动,然而,“恰恰是我们固有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做出了本想避免的行为。”
我总是在咀嚼着老祖宗们的几句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习,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但是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智慧,智慧没有封顶,必须不间断地自我完善。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依据。而做最好的自己在于“知止”,就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就是窥见门径,可以继续前进,但还不完美。
不完美,才有“做得最好”的目标,家长这样看待自己,也这样看待孩子。这才是育儿之道。
网友评论:
坦白说,我当初也有过这种做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交流,我终于惊醒,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亲子教育理念
小编结语:总记住几条警示,天天战战兢兢地要去照着实践,但这样脱离孩子的成长条件和环境因素,很快就被挫折打下深渊。挫折而找不到原因,长期的焦虑、挫败感,负面情绪高涨,亲子关系恶劣,孩子越来越“离经叛道”,育儿成了逃避不了的苦差,那还怎么“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