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1、“好孩子”也是孩子
囡囡从小就是一个好孩子,做什么事总是认认真真,妈妈交待的对人有礼貌,爱护小弟弟小妹妹,不乱要人家的东西等等,囡囡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因此,妈妈经常夸奖囡囡,可有一天,囡囡在幼儿园出事了,原因是同桌小丽抢了囡囡最心爱的玩具,囡囡动手打了小丽。老师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妈妈很吃惊:“囡囡是好孩子,她不会动手打人的!”“好孩子”也是孩子,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她受到了危险或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抢走,孩子会气极动手,他们还不可能做到像大人一样冷静。
2、“好孩子”爱哭的老毛病
小贝是典型的好孩子,在家乖乖的,爸爸妈妈和邻居都很喜欢她。可是在幼儿园老师却头都大了,这个“好孩子”总是被同学三句话就能弄哭。原因是,只要同学说她点什么,她就会伤心大哭,一点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她很老实,也很乖,上课也很认真,就是经不起同学的玩笑,同学给她起个“爱哭虫”的绰号,结果她哭得更厉害了,没完没了。好孩子在更多的时候还要学习怎么与人和周边的环境相处,家是一个小空间,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好孩子身上的弱点父母也要及时帮他们加以改善。
3、“好孩子”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表现好
小兵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上课表现好,下课和同学关系也很好,因此小兵拥有一大群朋友,俨然是班上的老大。可有一件事却让老师和父母大跌眼镜,小兵居然要其他小朋友买零食给他吃。老师发现时,他已经这么做过好几次了,原因是爸爸妈妈不准看小兵在家吃零食。因此,父母有时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过严格,随便给孩子贴上“好孩子”的标签,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和成长。
4、所谓的“好孩子”只是大人们的看法
“好孩子”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大人们的一种看法。有些大人因为自己很忙碌,于是把大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孩子”,却并不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需要童趣,需要玩耍,需要任性,这才是孩子身上应该有的东西。孩子变成“好孩子”之后,他们明显少了欢乐了意趣,所以不建议大人们急于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而是应该任孩子自由快乐地长大。
“好孩子”家庭教育点评:严格的教育固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嫁接”式教育和“培植”式教育失衡
许多父母因经历过太多的生活磨砺和坎坷,而拥有了满腹的阅历和思考。为了孩子顺利成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阅历把握孩子少走弯路,以 最快的速度成长。因此,他们替孩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为他们扫除道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只是简单地把家长的思想移植和嫁接给了孩子。
而不经过孩子自 己加工得到的理念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号。因此,许多孩子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一给我讲道理,我就烦。”其实他们需要道理,也需要 亲身实践来明白这些道理,即使走弯路也是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是建构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点的重要过程,在孩子头脑中孕育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 自己的“道理”。虽然孩子在长大,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的呵护和控制,智慧的父母也要学会“收”和“放”的平衡!
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失衡
不难看出,莹莹们很像个“小大人”,他们认真、严格,不轻易暴露出弱点和“情绪化”行为。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层面, 可以比喻为顽皮的孩子和严厉的长者。顽皮的孩子是人在内心中最自然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性而活泼的,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就像是一头无人驯 服的小野马;严厉的长者代表着理性和规范,是父母和社会要求的化身。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逐渐地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 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任务。
但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向平衡,如果提前跨越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就如同“拔苗助长” 一样,终归要在此后的历程中“补课”,重新退化到“儿童期”。这一点也不奇怪。
健康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无疑像一部机器,没有色彩;放纵情绪不加控制也会堕落为动物,没有教化。在适当的时 候,允许顽皮的天性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就像让野马撒撒欢儿,放放风,再慢慢地寻找时机驯服它。如果一味地用缰绳紧紧地拴着,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脱缰的野马, 恣意妄为,不可收拾。
网友评论:
父母们“很讲理”,冷静理性,善于分析和处理问题,每每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便运用他们的智慧与人生经验为孩子做出条条框框的分析, 让孩子不必绕弯路就可以一路坦途地走下去,快速成长。孩子也为父母的“高见”折服,遇到任何问题就会找到父母作为决策的“拐棍”。
小编结语:交还给孩子自然态下的天性,给一份空间让那个顽皮的天性得以释放,然后教他们学会适当地驾驭这个顽皮天性,这就是情绪教育的含义和作 用,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而过分中规中矩的“好孩子”更需要弥补情感教育的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