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全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园。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长和潜能,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生,那么,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坚定做个有心人,孩子就一定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
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角色差异等原因。
生理上,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体力和智力发展迅速,好运动、敢创新,但却耐力不足;成年人的身心已发展到最高峰,对人生、社会已有全面成熟的认识,态度和观念也已基本定性,缺少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独立思考的要求,他们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和社会的承认;恰恰相反,成年人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个性也趋向稳定,对子女寄托的希望不断升值,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现在,一些子女的青春期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她们成为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
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能和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这个时代,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两代人之间因此出现摩擦。
读懂自己的孩子
第一,孩子都有依赖心理。孩子对于抚育呵护他的人表现得非常依附与亲和,所以,家长在抚育呵护孩子的同时,应当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以防止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第二,孩子都有好奇心理。好奇心引起兴趣,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动力,既要调动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要引导控制好奇心,防止孩子迷恋游戏和玩耍,防止孩子厌恶学习。
第三,孩子都有模仿性。孩子的基本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信仰基础等,都是家长的示范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第四,孩子都有可塑性。孩子的天性难以改变,但是可以扬长补短,进行后天雕塑。例如: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适当方法,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对怯懦的孩子可以引领他们多参加挑战极限的活动,增强其勇气。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这个问题上,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甚至根本不把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孩子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就是个“小不点”嘛。其实不然,孩子是一部厚厚的书,很难读懂,却又很需要读懂。不知道孩子的天性、不了解孩子的行为特性、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方法、滋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都是不合格父母的行为。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不管孩子,越严管越糟。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因材施教,优化培养。
沟通———消弭代沟
第一,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第二,宽松要求: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第三,相互尊重: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爱,而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第四,学会接纳:对待子女我们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的确,我们应当把做家长看成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首先要读懂工作的对象——孩子,唯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方式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网友评论:
欣赏兄弟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的确,我们应当把做家长看成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首先要读懂工作的对象——孩子,唯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方式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小编结语: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这个问题上,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甚至根本不把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孩子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就是个“小不点”嘛。其实不然,孩子是一部厚厚的书,很难读懂,却又很需要读懂。不知道孩子的天性、不了解孩子的行为特性、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方法、滋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都是不合格父母的行为。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不管孩子,越严管越糟。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因材施教,优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