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女之间的关系,或许是绝大多数人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做母亲的想要表达关怀,却总是难以把握尊重的分寸,一不留神,关心演化成掌控,深爱便成了让人厌烦的唠叨,而爱意的叮咛成了诅咒,
做孩子的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拒绝的话却总是难以说出口。“谢谢你的爱和关心,但是我也需要一点自由”,这句简单的话,出口却总成了“行了行了,你能不能不要烦我”的不领情和不耐烦。
有多少父母在感慨自己为孩子做牛做马操碎了心,就有多少孩子在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掌控。
我们明明都是从爱的起点出发,为什么最后总是沦落到恨的境地?
关怀与尊重的比率如何把握?爱和自由又该怎样平衡?
想要做一个“不被吃掉”的女儿,维持健康良好的母女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步开始。
1.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我妈说,女孩子应该考公务员,图个稳定,也好找对象...”
“我妈说,你要嫁一个有钱人,这样今后能少吃好多苦...”
“我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家丑不可外扬...”
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一些人,她们从小就被原封不动的灌输了母亲的价值观,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逐渐将母亲的观点,意见奉若真理。
她们将自己的生活缩小到无限小,小到用母亲的影子可以覆盖,并渴望在这样的阴影中过上一帆风顺的生活。她们以为母亲的智慧和经验就是万能,却往往忘记了,母亲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时代剧烈的变化中,她也会落伍,对于无穷无尽的新鲜知识,她也会不懂。
对于母亲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并不能照本全搬。通过阅读,跟人交往,不断的反思和思考之后的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才是摆脱“母爱魔咒”的不二途径。
“可是妈妈并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一定是我错了吧...”,我曾经听过这样的顾虑。
摒弃“无论如何母亲都应该可以理解我的想法”,则是打破自我怀疑的第一步。
日本女作家在樱场江利子在《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中写到:
不想要复制母亲的道路,就不要对母亲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她成为你的避风港,包容理解你的一切...冲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母女彼此也一定会有无法理解的部分,但是这并没有关系。不要对母亲抱有太高的期待。你才有可能过的轻松一点。
在保持尊重的同时坚定的贯彻自己的主张,像应对上司一样应对母亲。相信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判断母亲的劝告。坚持走自己的路,做一个离开母亲也可以过的很好的人,才是对养育我们长大的母亲最好的报答。
2.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楼下上高中的小妹妹,每一天早上出门都像是打仗。
“我都说了不吃不吃不吃,你不要管我行不行啊,烦不烦。”,她一边说,一边重重的摔上门。
一路气鼓鼓的跟我抱怨,“我都上高中了,还需要我妈提醒我每天要写作业这种事吗?还有,我做卷子正全神贯注的时候她老是过来给我送牛奶水果,打断我的思路不说,我自己要吃自己不会去拿吗?进我房间从来都不敲门,一点也不尊重我的个人隐私。”
“那你跟她好好说过这个问题吗?”我问,“不吵不闹心平气和的沟通?”
她愣了几秒,反倒自嘲的一笑,“姐姐,你看看我都这么闹腾了,她还是该怎么怎么,我好好说就更没有用了。”
这个听上去自洽的逻辑,很多时候只能将结果导向的与目的越来越远。
矛盾越发尖锐,争吵愈演愈烈,做母亲的只知道自己的女儿进入了反叛期,却不知道她的反叛源头是自己无限制的溺爱,和出于看似“为她好”而对她生活的掌控。做女儿的对母亲的不解更加生气,而这生气又会逐渐带上一些赌气的成分,你为我好是吧,那我就偏偏要让自己不好给你看,看你还控不控制我。
逃学,旷课,落榜,喝酒,夜不归宿,交一个糟糕的男朋友。
这些都是女儿以自我放逐形式的报复,可母亲依然不懂,她只会垂泪叹气,“可是我对她那么好啊...”
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语句,来描述最和谐的亲密关系: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在母女关系中,第一句可以适用于母亲,我无条件关心你,但是我不会营造出一个让你需要我,离开我就什么也不行的假象,我爱你,也尊重你的选择。
而第二句更适用于女儿,我知道你很爱我,但是我需要自己的空间。虽然我拒绝你,但是依然感激你的付出。
3. 想要有自由的生活,就必须先有自由的能力
办公室里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小姑娘,
她常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父母管的太多,擅自翻看她的日记本,不尊重她的想法,把她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
有人给她出主意:“你既然这么觉得,为什么不搬出去住呢?”
“搬出去?我也想啊,我现在的工资还不够每个月自己买东西呢,在家里住着吃爸妈的喝爸妈的,搬出去肯定十几天就没钱花了。”她这么回答。
另外一个小姑娘立刻附和,“对啊,不仅是这样,我去年搬出去住的时候节衣缩食就不说了吧,有天晚上停电了,外面又刮着大风,不知谁家的窗户被风吹的哐当作响,特别像恐怖片里的场景。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妈打电话接我回家了,从此断了自己住的念头...”
两个小姑娘互相露出心有戚戚焉的表情,剩下我们在一旁面面相觑。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自由的代价。
刘墉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既要美式的自由,又要中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
太多人心目中定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既可以得到宠爱,得到享受,又要求保持独立自主的奢望。
追求自由,需要从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开始。
经济不独立,你永远逃不出寄生的命运,永远只能寄居在家里,听着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唠叨,抱怨,试探,“你看人家XXX的男朋友多体贴”,“人家小X今年又升职了”,或者“你为什么还不结婚?”这样的话。
精神不独立,不管你走到多远的地方,都还是个依赖母亲的孩子。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停电停水,工作上不顺利,感情中受了委屈,从不考虑解决方法,只知道拿起手机拨通妈妈的电话求助或者哭诉。
不独立的人,注定是无法自由的,像是开头朋友讲述的那个例子一样,她那么恨,那么渴望自主,潜意识里却依旧会将母亲的意见奉为圣旨,从而放任自己在“被吃掉”的漩涡中,陷得越来越深。
从努力工作存下第一笔钱开始,从第一次打落牙齿和血吞开始。成长会痛,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痛楚,你永远无法成长。
只有成长,才能迈出自由的第一步。
你疼爱的那个孩子,终究要长大了。
你无法永远将她捧在你的掌心,她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也有自己的痛苦需要面对。
你能做的,并不是一直拉着她的手,而是放开她,让她成为一个离开你,也有勇气和能力能够很好的面对生活的人。
而一个女儿对母亲最高的致礼,并不是成为你。而是在你的爱中,我终于成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
无法在呵护孩子,不叫他们遇见不幸了。过去家里吃的东西少,你可以假装自己不饿让他们多吃点。夜里寒冷,你起床把自己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好让他们不受冻,谁想要伤害他们,你会跟他们拼命。可是终归有一天,或许阳光灿烂,他们走出去,或许会遭遇一些不幸,而你却无法知道,你拼了一生要阻止他们去遭遇的痛苦,总会找上他们的门。
小编结语:这种人,被我们戏称作【被母亲吃掉的人】,不管年龄多大,心智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还是个小孩的水平,抱怨东抱怨西,抱怨完了一切听妈妈安排还是他们唯一的方法论。”就像...被一点一点的溺爱,控制和掠夺吃空了灵魂,只留下一具还在生长的皮囊的感觉,活的像个傀儡,又像个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