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二孩决定权在于父母。
对于二孩问题,起初很多家长还是停留在关注“自己还能不能生”的问题上,但怀上二孩和分娩后,大孩二孩的相处让很多家长头疼。有专家表示,大孩最担心的是二孩到来后对父爱母爱的抢夺,因此他们会通过各种情绪或行为表达自己的担忧。而化解孩子抵抗情绪,还应靠父母的及时沟通。
不过邓慧军表示,像张女士那样以“流产”的形式妥协是非常不可取的。要不要生孩子,本身是家庭核心成员——也就是夫妻之间说了算。而询问大孩的意见,实际上就相当于把生二孩的权力交到大孩手中,这样做不但“主次颠倒”,而且还会酿成家庭破裂的悲剧。“所以我认为关于像生二孩这种家庭大事,决定权还是应放在父母的手中,千万不能因为对孩子的溺爱而将权力转移,这是家长应该要明确的。”邓慧军说。
案例1
大孩激烈反对,母亲无奈流掉二孩
“宝贝,我给你生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这是很多怀二孩的家长对大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殊不知这句话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抵制。
据悉,36岁的张女士在今年2月份就怀上了二孩,然而她并没高兴多久就受到大孩困扰。她向记者表示,在3月中旬她向自己6岁的儿子询问要不要弟弟或妹妹时,儿子的反应出乎她的意料。“当时孩子很大声地和我说不要弟弟和妹妹,还说只要我一生二孩出来,他就会把孩子掐死。”张女士表示,孩子如此激烈的反应让她感到忐忑。
此后虽然张女士就二孩问题多次询问孩子的意见,但孩子均激烈表示抗拒。张女士纠结再三,最终在4月底做了人工流产手术,而她也因无法接受大孩“残忍”的心态深受焦虑情绪困扰。
近日,一段男孩要求妈妈不生二胎的视频走红。男孩哭着威胁,“妈,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你们把爱分给弟弟妹妹更多,就不爱我了……”(12月13日《中国之声》)
父母要二孩,大孩说了算?不管这段视频是否属实,但实在令人担忧。“你敢生我就敢死”凸显了当下许多孩子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任性,折射出独生子女家庭有求必应、百般溺爱的教育短板。
抛开是否生二胎的话题不说,单说说孩子的任性,其实病在孩子,根在家长。做家长的不能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要从小就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共处,培养其“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和谦让品格。
案例2
5岁姐姐欲拿扫把揍几个月大的弟弟
对于已“平安”生下二孩的父母来说,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的“争宠”,而且争宠的行为往往因大孩而起。一些处于幼儿期的大孩,有些“暴力”行为甚至让人瞠目结舌。
今年年初刚生下小儿子的刘女士,近期就因大孩争宠陷入苦恼。她向记者表示,自从家里增加了一个新成员后,家中5岁的女儿就一直对父母闹情绪发脾气,而且跟弟弟相处时,常常表现出易怒、烦躁等情绪。
4月中旬的一天,女儿举动让刘女士吓了一跳:她趁父母不注意时,拿着扫把悄悄溜到房间试图向弟弟“施暴”。虽然刘女士冲上去夺走扫把,阻止女儿进一步过激行为,但女儿这种暴力倾向让刘女士感到担忧,因此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
“就女儿的问题,我们全家一起去医院向心理医生求助。考虑到女儿年龄太小没办法表达,因此医生就用沙盘游戏的形式跟孩子进行沟通。结果在玩游戏的时候,女儿在沙盘里放了只老虎玩具。”刘女士回忆,医生当时就判断出来:原来女孩把自己的弟弟当一个闯入者和掠夺者,女孩担心父母对自己情感因为弟弟的出现而减弱,最后在医生游戏和家长的疏导下,这女孩才渐渐放下对弟弟的敌视情绪。
专家表示,像这种争宠的情况除了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外,同时要针对家长做知识层面上的教育,例如大孩做出部分不理智行为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进行疏导等。而采取打骂的形式来对付大孩,这样只加深大孩对二孩的敌视和抗拒,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3
三年级男生辍学装病 阻父母要二孩
对于大孩而言,对二孩的印象除了源于父母的灌输,还与其接触的人灌输有密切关系。据部分资料显示,6岁以下的儿童对父母说的话语认可度高,而在7到12岁,由于已到学校上课,因此对老师甚至同学的话认可度高。今年10岁读小学三年级的强强(化名)就因为同学对二孩的“经验之谈”弄得情绪低落。
据强强的妈妈反映,在今年1月份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她和丈夫就计划要二孩。当他们无意间把事情透露给强强听之后,强强起初表现得不以为然,不过在3月开学后,强强却每天哭闹说自己不想上学,而且常常称自己“生病”,但去医院检查后却什么问题都没有,这让强强的父母感到很疑惑。
在家长连番追问下,强强才终于道出原委:原来他把父母要二孩的事跟同桌说了,而同桌家里刚好有了二孩,同桌告诉强强,他家里有二孩后他非常不受宠、家里人对他冷漠,并提醒强强“要阻止二孩出生”。
最后,强强在父母的疏导下,才勉强放下了对二孩抱有的敌意。专家看来,其实这种来自于同学的“看法”在家中就能排解。家长应该告诉大孩,二孩不是抢夺父母的“洪水猛兽”,他们的“到来”实际上是多一个人来爱大孩,而且在父母老去后,两个人都会相互陪伴。
同胞竞争不是坏现象
对于弟弟妹妹的出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很自我调整和适应,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敌意”会越来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同胞间的情感,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所谓“手足情”或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也是通过同胞竞争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中的关键是要父母去妥善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和关注,要“一碗水端平”。
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高级群居生物,同胞竞争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应对社会竞争,有同胞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同胞间的分享、承让、理解和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有血缘关系的相对安全的竞争,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
相反,缺乏同胞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太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庞大的独生子女人群,因此国际上成熟的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一些研究都倾向于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成年后的工作表现、人际等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事实上,这些研究设计通常都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纵向的、持久的、成人后的潜在心理行为问题。理想的观察法是建立长期的类队列研究评价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情况,或许可获得更有价值的结果。
网友评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同胞竞争”。第一个孩子在父母生育第二个孩子时都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和嫉妒感、以及排斥感,甚至会有一些明显敌意的情绪和举动。
小编结语:家长们需要知道的是,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对于第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出现一种“情绪打击”,属于儿童成长中必然经历的生活事件之一,个别特殊情况下可能构成“创伤性体验”。在心理学上,创伤体验指的是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对儿童来说,通常能导致创伤的事件都是比较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