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时间忙于做的,几乎都属于两个范畴,重复童年的美好,回避童年的糟糕。
童年至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都异乎寻常的重要,如果你想深刻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不如劝他从童年故事开始讲起。我们绝大部分追逐的单纯、简单的快乐与精神愉悦、甚至易于满足,也就是浅浅的那一层欲望,也都来自于童年对这个世界最早最直接美好理解。
但是,希望我们在成熟之后能够懂得,现实不是父母,不是你伸手要玩具,它就会想法设法买给你,而现实大多残酷,玩具是有的,给你也可以,但是不是买,是卖。
亲戚,尤其是亲戚家的孩子,未必就一定比朋友亲近,反之,朋友,未必不能成为胜似亲人的关系。
我记得我妈跟我说过,我伯父家的孩子年长我几岁,在我婴幼时期经常欺负我,家属都以小孩子顽皮为由并没有重视。在我长大后,也陆续由于性格不合,经常和姑姑家的孩子打架,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父母和亲属关系也是不冷不热,多年来并无密切往来,直至多年后家迁,都没有常识一样的寒暄,各过各的生活,疏于联络,倒是母亲一方,还偶尔探望,与老人也毫无陌生感,甚至是非常挂念,明知各自生活忙碌,仍然放不下心。
这与童年关系非常大,同理,在年幼时代交往并经历了非常重大变故的朋友,也会成为胜似亲人的关系,重点在于人本身,知感恩,时间空间在漫长的自省和内心触动的过程里,无非是些许理由了罢。
保留你最初年少懵懂的感情,那将是你很多年很多年范围内值得珍藏的回忆。
这里说的感情,包含亲情友情甚至不知所以然的爱情。小升初的时候我骑车上下学,有一个学期新开始,发了新书,同学们看见新书本的感觉我想你懂的,打开书本伸进去闻纸质木香的感觉记忆犹新,而我骑行回家的路上大雨倾盆,我脱下雨衣盖上书本,宁愿自己淋湿,快到家的时候,车子滑倒了,书本散落一地全部湿透,我瞬间就哭了,那可真名副其实的泪如雨下,哭喊着我的书我的书。
多年以后,书本成了我随时可以消费的东西,甚至随意买来送人,最后甚至非借不能读也,然而那种感觉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情感同理。当你意识到青春是场美丽的梦时,却已醒来。
早点理解学校即社会,有利于你更快的融入“社会”。
初中开始,我便寄宿读书,全封闭的校园和自主独立的环境,甚至有些外聘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因课务繁忙也常年吃住在校园里,从什么都不会,到什么都必须会。除了生活独立之外,一定有其他原因让我更能体会学校即社会的感觉。
刚转学来的时候,自身成绩不错,到一个新环境,适应需要过程,比如我的东北口音。当全班哄堂大笑,所有人都在模仿我的口吻说这四个字,那一瞬间我才明白,书上说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感觉是真的存在的——叫无地自容。
一个月后,我彻底更改了我的口音,习惯了普通话,顺利的和班级前三名的三位同学成为课上课下非常亲密的小伙伴,甚至去拜访他们的父母,也鼓励我们在一起玩儿和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我们都上了重点中学。直到上个月底,其中一位大婚,我们再次重逢感慨十几年光阴如水,通知了很多当年同学来,最后剩下的,也不过四个人中的三个。
友谊和距离的关系并不绝对,还是看人对情感的态度。
哥们之间经常聊起的所谓兄弟情义,有两种广受好评,一种是部队战友,一种是大学舍友。毕业的时候喝的涕泪横流稀里哗啦,最后仍然各奔东西,其中有着深的难以形容的情感伴随着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然而,从毕业走出校门的实习身份到某家大小公司的中层或者高管,我们各自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开始时候大家会难过,那么好的关系为什么就淡了。
到了今年我想通了,也许各自都在忙碌于生存期,没有太多的闲暇顾及那些纯真的友谊,如果到了各自家庭事业都有了稳定的状态,也许还有机会坐在一起老友相聚,聊聊感慨。当人没有从心里正式的接纳你,其实你们近在咫尺和天各一方是没有区别的。
有多优秀是第二条标准,有多合适才是首则。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对另一半有很多幻想,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意淫,我们希望自己的她美丽善良性感偶尔还萌,我们希望自己的他高大帅气肌肉还懂女人心,于是我们就手里拿着模板,按图索骥,结果多年来,也找到几个类似的伴儿,最后磨合来磨合去,不是对方坚持自我,就是自己很难让步的扑了一个又一个的空。
时间长了你会发觉,有些事情,生活过的不是生活本身,生活过的就是两个人,两个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地域甚至气候、还有癖好习惯各自不同的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要妥妥的融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无异于你要求甲,必须变成乙的样子,如果不变,那么唯一的可行性就交给了你要把不接受甲的自己,变为接受。而最可怕的是,在这样迥异的两个个体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情,未来的三五十年,该如何度过。
多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不要采纳太多的“我觉得你……”。
例如常见的马拉松感情基本都是别人说“其实都这么回事你们差不多得了”或者“你们这么久了分开太可惜了!你们彼此磨合习惯了还能咋办?”——其实情感也只是我们所为的一种体现,多数时候,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却从未认真的拿到和情感媲美的高度上来思考。可悲的不是最后这个思考的机会,可悲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就已经听取了太多的撺掇,众人纷云,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个不适合你,那个你不适合。
很多事情当自己拿不定主义的时候,是可以听取大家意见的,但在这基础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自身要有足够强大的判断力,能区别是非曲直,能知冷暖辨善恶。
要相信直觉,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爱情的神奇与伟大。
我喝过很多酒,分过不止一次手,但是我从不抱怨。爱情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诸多情感之一,在情爱诞生的那一刻起,情爱本身就没有倾向性,任何人获得真爱的概率是均等的,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的情爱,不是获得性/爱。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爱情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距离、让一切不可能的相爱变为可能,让白发变为黑发,让陌生变为百年厮守,让我爱上你,让你爱上我。
遇见喜欢的人,就要去告白,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做怎么知道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呢,不做怎么知道你想做的事情未必就能做得成呢,这种段子并不负能量,我想,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呢?更负能量的是,多年以后,你喜欢的人告诉你其实他喜欢你很久了,你想做的事情如果当年做,也许会改变你的人生,而此时,你也没了冲动和年轻气盛的姿态,只剩下一生叹息,才可悲吧。
应该早点有个家。
一个人住也是家,二人同居也是家。很多人过着不同的生活,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有咖啡店夜店的,也有直接回家买菜做饭刷碗看电视的……其中广受争议的,是保守派,和享乐派。
本质上这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核心,就是家和家能够给你什么,其他都是外力。一人如何营造自己的住所和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要求有多高,会映射到他对家的概念的理解上,年轻时候大家都自我,没有家庭概念,自然邋里邋遢,住所也大多随性而自在,而年长的人会对家的环境有所要求,是因为事业渐渐步入正轨,对条理性要求很高,逐渐就会映射到生活中,回到乱糟糟的家会非常不适,自然也就逐渐改善。
网友评论:
一点都不浮夸的道理,说到心里去了。
小编结语:其实,家还可以带来很多东西,爱和归属感能让你不再孤单,不再觉得无助,让你觉得有人在等,有人支撑,家可以让你安全,远离惶恐,家可以让你从保守派的无聊与乏味中找到趣味,也可以让享乐派找到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