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安全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当贝儿和恩祈拉赖在我的身边,玩着搔痒的小游戏而笑得像两只小小鸟儿,在地板上欢喜乐闹着;
当恩祈拉拿着一本本的故事书要我念给她听,而贝儿也在旁拿起书有模有样地翻着书;
当贝儿哭着要我抱抱,拉着我的大腿不放,而恩祈拉也跑来抱着我的肚子要求和贝儿一样的待遇……
走过这些为人母亲跌跌撞撞的日子,才越来越明白,现实生活许多情况,并非如我当时要请育婴假时的美好想像。因着这段日子的洗练,才深刻体验“全然的被需要”与“无条件给予”的冲击,这堂关于父母的震撼教育课,让我是惊又喜,既疲累又满足。
首先,我还是得先说一句真心话,不管是否请育婴假照顾孩子,亲子之间的感情厚度,和彼此优质相处的时间有绝对相关。
所谓的“优质相处”,就是我们(主要照顾者)在渡养孩子时,本身情绪是平和的,稳定的,也觉得自己的角色是重要的,值得的;和孩子相处时是享受的,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温暖而愉快的。
亲子间的感情厚度,建立在陪伴多少优质时间
举例来说,爸爸平时白天需要上班,无法时刻陪着孩子,但是在他下班后,孩子入睡前,会抱抱亲亲孩子们,给孩子念床边故事,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孩子们总是很期待这个时刻,爸爸本身也因着回应而感动开心。
另一方面,父母亲任何一方亲自带养孩子时,倘若会带来诸多的焦虑与不愉快,又或是经济上会带来不稳定而造成的不确定感,那么,留停在家,专职带孩子就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一个重要:“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婴儿刚出生时并不会依附任何人,但随着生存需要,会和一个有爱心的照顾者逐渐发展出依附关系。
在婴儿六个月之前,依附是相当广泛的,对照顾者不会有特别的偏好。学者指出在宝宝六个月之后,慢慢变得有特定性,也将发展出稳定的依附关系(对父母亲、爷爷奶奶或保母),因此,当他们和不熟悉的照顾者在一起时,会显得焦躁不安。
在这些依附关系中,成人也会自发性的和孩子有许多正向的情感互动,并在日常照顾中,提供“一致”和“孩子可预期”的常规与教养。而这些日积月累的依附关系,其带出的安全感,就是爸妈(或任何照顾者)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因此,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之下,在决定要不要请育婴假之前,先问问自己:
是否甘愿暂离职场,在孩子出生前一两年,以他的需求为优先来安排生活?这样的改变,自己心里是否可以完全接受,同时也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
另外,也真心建议,和曾经有这些经历的亲朋好友或网友先聊一聊,踏实建构往后一两年的特别日子,了解自己的作息来因应调整宝宝的作息,先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的辛劳就会比较容易被咀嚼、被接受,也比较可以享受这段亲子时间。
不可否认,这几年从无到有的历程,免不了孩子的哭闹与管教,长期身体的倦怠,每天会在孩子入睡后啃噬着我。但在每天的琐碎凌乱中,我见证了他们神奇的成长历程,时间逐渐缓慢与从容起来,在慢下来的时刻中,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新”与“从新”发现这个崭新的世界。
做出选择在家的决定,真心不容易,却是值得的。在这条育儿之路上,虽然说是另一半在外工作,自己留职停薪陪伴孩子。实际上,若没有整个家庭团队的合作,也很难顺利进行。
关于家庭责任的分工
首先,显而易见的就是经济问题,在一方留停的状况下,家庭收入减少,经济上如何平衡稳定,支出型态如何调整,另一半才能安心在家带孩子,需要两人细心规划与执行。
再者,关于照顾宝宝方面。爸妈共同合作,当一方太疲累时,有人可替换照顾工作,压力就能分散出去。夫妻两人可以讨论如何分工,例如可分为周间和周末,或分为上半夜或下半夜等轮替。
还有,关于家事家务方面。宝宝还没出生之前,家务事要做,当然,宝宝出生之后,这些家事还是要有人做(泪)。倘若另一坚持由在家照顾者带孩子,那么是否由未照顾孩子的另一半协助完成?
若是无法持续提供协助,是否有其他资源运用?例如:拜托长辈来帮忙?还是请钟点工清洁环境?或者晚餐先订外卖?的确,这些都是一笔多出来的费用,但请相信,这笔开销将会让夫妻俩在照顾孩子的初期,不会因打扫或煮食餐点的事而烦心,而可以专心带领孩子。
要互相体谅彼此
夫妻两人在沟通时,最重要的还是互相体谅彼此的感受。
在外面工作的人,可以想像整天都要照顾婴幼儿的人,没有下班时间,夜里也无好好休息的长期疲劳(假如无法想像,建议周末让对方照顾孩子一天一夜);而留在家里的人,也试着想像承受工作一整天的压力之后,回家还有更多事情等着完成的感觉。
如果真的无法自己留停带孩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请长辈帮忙。举例来说,当我需要独自外出办事时,拎着两个孩子简直无法寸步难移,这时,拜托公婆帮忙看着孩子一两小时,弥足珍贵。
如果是平时要上班的妈妈,必须全程由长辈帮忙的话,记得多帮长辈着想一些,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往,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但他们仍尽量多关心或抽时间分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隔代问题需要沟通
隔代教样的问题,待在教育现场的我们都很清楚。然而,透过父母本身对孩子大方向的行为规范与界限,与老人家们组成一个教养团队,针对孩子的行为、礼貌与安全等,沟通出一个教养共识,孩子的常规就容易被建立起来,问题也能大大的被消弥。
至于与长辈们的沟通也是一门学问。在我们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彼此的爸妈由各自去负责游说。举例来说:在公婆家,就由J(我老公)出马;在我们家,就由我开口。再来就是请出“专家说”,专家说为了孩子好,这方面要特别注意…谁都不得罪,专家这招,高啊!
全家都为了孩子的益处而思考,当彼此意见相左时,建议还是平心静气,稍微妥协,找出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之,因为一旦孩子感到爸妈们和长辈们的方式有所不同,小则开始钻漏洞,大则影响其安全感,得不偿失。
让保姆带真有那么不好吗?
许多爸妈也许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和孩子不够亲密,让孩子觉得不够被爱?其实真的没有那么恐怖,能自己带孩子最好,不能则需要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根据几项长期的研究发现,事前慎选保母或托婴中心,并固定照顾环境,每天将宝宝接回家后用心陪伴,周末花时间互动,让孩子能在安定与爱的环境下成长,亲子关系依然发展得很好,宝宝的全面发展也很健康。
就我自身的经验,我会在平时仍挑选两天,请固定的保母到家里,帮忙照顾贝儿,或陪恩祈拉玩耍,分担我长期下来的压力,让我暂时喘口气。为了更长远的陪伴,照顾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与健康。
在挑选保母方面,除了有爱心,耐心等基本条件之外,需注意的就是“婴儿照顾比例”。打开电视新闻,保母虐婴案件频频出现,许多爸妈闻之色变,这些事件很多情况是宝宝照顾比偏高,这关系到照顾者的身心是否健康。
不要说是保母或托婴中心的老师们,一旦我们为人父母太过劳累,也会影响心理的情绪。当人分身乏术时,身心状态都会不稳定,于是,在照顾婴儿时,也就不会有足够的耐心与敏锐度来回应孩子的需求。因此,悲剧就容易产生。
身边周遭的爸妈们,有些会觉得为了孩子好,在家带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本为美事一桩,却因负面情绪积累而影响到孩子,甚至是夫妻感情。
比如说:妈妈长期在家带孩子,牺牲了自我实现的机会,而这样的牺牲没有得到正面的回馈,逐渐演变成不快乐的育儿生活。
举个例子:
那天,跟J要恩祈拉的学费,他轻轻回应一声:这要花这么多钱喔…外人或许看来云淡风轻,在我心里却开始风雨变色。突然情绪爆炸,对着J劈哩啪啦:我严以律己,为了孩子放弃工作,淡出进修,家里的开销全都用在孩子与日常开支上,这样处理事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J后来对我解释,他只是习惯性的回应,没有孩子之前,他这样说也没看过我大发雷霆,在我留停后,说了同样的话,却没有想到我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事实上,他选择相信我,无意限制我,不希望看到我委屈自己,当用则用。
静心思考后,才惊觉在那段日子,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紧,于是,我尝试放松与调整自己,相信我给孩子的时间,能够让他们渐渐的懂得爱。接着,我请保母一周来两天帮我看带孩子,让我去运动,去办事,也顺便透透气,不再浪费与孩子相处的纯真美好。
心念一转,整个人也为之一变,这让我在接下来的育儿生活,越来越顺利。后来,遇到相似状况的爸妈,也都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小经验。
网友评论:
勉强自己待在一个不快乐的情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有好处,孩子每天都会从我们这端接收情感,不开心的爸妈,怎么养出开心的小孩?与其如此,那就去做让自已愉快的事情,或者回公司上班也很好。
小编结语:在身边有诸多例子,当母亲坐完月子之后,身体调养回来后,将宝宝妥善安排之后,即返回工作冈位。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双薪家庭的写照,也许是大至整体环境与政策实施未臻完善,也许是小至爸妈单纯的决定。不论是否亲自带孩子,亲爱的,我都希望你全然的相信,这是你们在通盘考量之后,对全家做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