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宝接受二宝是自然而然的事儿。还有报道说,因为二宝的出生,大宝做出了这样那样出格的事儿。那么,对于大宝来说,二宝他(她)是谁?
孩子的出生是一件让所有人都高兴的事。父母、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多少人围绕在婴儿的襁褓边,欢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奇迹重现——生命的诞生。
家里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境遇就会变得不一样。此刻,迎接他(她)的人中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先出生的孩子。
众所周知,当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现时,哥哥(姐姐)会不太舒服。人们一般将这种不舒服理解为嫉妒。但“嫉妒”只是一种表面的,轻描淡写的说法,不足以表达哥哥(姐姐)全部的感受。所以,让我们看看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有,面对一个如此复杂和困难的现实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
长到3岁或者更大些,会容易接受弟弟妹妹
首先,年龄不同则情况不同。一般来说,孩子越小,新生命的出现造成的创伤越大。也有一个例外:如果哥哥姐姐才一岁多,每天还处于黏着母亲的阶段,那么其对新生命的诞生常常难以觉察,周围的变化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哥哥姐姐自己还在接受母乳喂养,他(她)只对喝奶感兴趣,就算新生命到来,需求也没什么变化。
但是,正如我提到的,温和地接受新生命到来的孩子很少,大部分孩子,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18~24个月的孩子反应尤其具有悲剧性,只有长到3岁或者更大些,反应的强度才会降低。所以,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反应会更温和。因为他们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应对变化,这种情况才适合用人们最常使用的“嫉妒”来解释。
已生和想生二孩妈咪 占51%
犹豫和不想生的妈咪 占43%
“二孩”课程是否应提前至幼儿园阶段开展,对于这个问题,先让数据来说话。天河区金穗幼儿园显示,幼儿园独生子女人数占总园人数的51%,二孩幼儿占总园人数的41%;而体育东路幼儿园对16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已生育和想生二孩的妈咪,占比51%;犹豫和不想生的妈咪,占比43%,坚决不生的妈咪,只有9个人。
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二孩幼儿的比例不相上下,需要家庭生活和幼儿园教育课程去引导大小孩和谐相处。
怡怡妈添了二孩后,感觉教育大孩越来越难了。冲突开始是因为家庭开支大幅增加,不得不停止大孩的兴趣班。孩子很不开心,周末窝在家里看妈妈抱着弟弟,开始幻想自己变小了,能一样得到关爱。爸爸后背背着小宝宝,他非要爸爸前面抱,甚至夜里尿床的次数也增多了。
“坦白说,不知道怎么教。”怡怡妈说,有时她会大声斥责孩子无理取闹,有时又自觉过于严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很有用的办法,可能老师的话孩子还听一点。”
当家长寄望园方作出努力的时候,天河区侨怡幼儿园从教12年的曾老师也明白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放开“二孩”后,孩子很多情绪问题由此而生,需要老师有更敏锐的觉察力,以及合理的引导方法。
曾老师班上就有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调皮捣蛋了,上课动不动就离场、揪女孩子的头发。老师不得不请父母来园沟通,发现原来家中刚添了个小弟弟后,孩子开始会做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让父母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照顾他。曾老师和家长商量,课堂给孩子多些表现机会,回家后父母可以主动询问,让孩子有自豪感。
“幼儿阶段,可能孩子还不知道该如何说出想法,就用他所知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父母处理不及时,老师可以提供协助,安抚孩子情绪,通过课程帮助确立大孩子的存在感和责任感。”曾老师说。
“二孩”教育小妙招
在“二孩”课程上,最经常暴露的问题是“大小孩互不相让”。老师们表示,不必大张旗鼓拉开大小孩,反而给他们空间先自我解决,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大致分出几类:“陪伴迁就型”,大班的哥哥姐姐迁就小班的弟弟妹妹选择可以玩的内容;“爱你不容易型”,小班孩子没有活动规则,难倒哥哥姐姐,只好向老师求助;“榜样示范型”,耐心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示范指导,然后带领他们一起玩。在课堂上,老师会为孩子剖析不同类型的优劣之处,让孩子自我辨析,提升协调问题的能力。
网友评论:
对大孩增加“二孩”课程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其实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要塑造气氛。家长可以通过细微的互动,消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小编结语:为了迎接二宝的到来,泽泽妈特意给孩子做了情感、思想与物质上的铺垫。还专门买了一本绘本《我要当哥哥了》,跟孩子谈谈爸爸与伯伯、妈妈与小姨的故事,让他了解兄弟姐妹的亲情与快乐。二孩到来后,泽泽妈马上体会到分身乏术的感觉。这时,爸爸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他每天来到大宝的房间,跟他聊天说小时候的事,妈妈多关心紧张他。每周末拿出一天时间单独陪伴大宝,是加强孩子存在感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