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心理准备。豆豆第一天入园,园长就笑着问我,你准备好了吗?我诧异地看着她,她说,父母更需要做好准备,你准备好孩子离开你了吗?你准备好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了吗?有个好心态,才能很好地应对。孩子入园后,会有很多父母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比如豆豆,一开始特别爱上幼儿园,而一周以后,他突然开始拒绝上幼儿园。连续一个星期,都是上午11点左右,老师打电话来叫我们把他接回,因为他实在哭得太厉害。总之,父母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对于豆豆的不适应,我表现得比较冷静。
豆豆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也跟他一样的情况。家长专门请了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陪着孩子上了两天幼儿园。最后,这位心理学家和学校老师给出的建议如出一辙,一个星期后,两个孩子都爱上了幼儿园。
不能操之过急。美国的幼儿园很人性化,在开学前都允许父母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熟悉环境,开学后,也允许父母在那里陪着孩子。老师们建议,刚开始不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呆太长时间,要循序渐进,慢慢延长时间。尤其当孩子害怕上幼儿园时,最好不要一直让孩子呆下来,这样只会增强他的恐惧。孩子需要承受一定的挫折,但是,不要超过他的承受能力。
让孩子带着他熟悉的书或玩具上学。在陌生的环境,如果孩子有一个熟悉的东西,会觉得有依靠。比如他最爱的玩具、书,或告诉老师,他最喜欢的游戏。豆豆刚上幼儿园时,非常爱画画,我们给他带上蜡笔和本子,情绪不好时,老师会邀请他一起画画,他的注意力会慢慢转移过去。
刚开始最好不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午睡。老师会建议家长,最开始几天,父母在中午把孩子接回家。孩子睡觉前最焦躁不安,睡觉后又最缺乏安全感和需要父母。如果他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而父母不在身边,会非常害怕,从而加重对幼儿园的恐惧。当然,美国的幼儿园从不逼迫不睡午觉的小朋友,我们之前就和老师说好了,豆豆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在其他小朋友准备睡觉之前,就把他带出教室,和其他不睡午觉的小朋友一起玩。
教育策略:
1、帮助幼儿作好入园准备
为了使幼儿能消除入园的恐惧心理,家长在孩子入园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带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在孩子开学前多带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孩子玩"幼儿园"游戏。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2、积极配合
孩子入园后,如果时间允许,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孩子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幼儿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
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 帮助孩子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幼儿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4、持按时接、送孩子入园。
在入园初期家长要按时接、送孩子入园,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能因一时“心软”或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不送孩子入园,这样会让对幼儿园陌生感的时间增长,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另外,家长还要按时接幼儿,不能让孩子在入园后的前几天里感觉离开父母的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拒绝入园。
教你一招: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那就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
网友评论:
幼儿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同时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也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孩子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大声哭闹,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小编结语: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因为孩子对抚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恋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一般是父母)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