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以为和孩子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孩子不听自己说话。缨子特别更正了家长们的误区。缨子说,真正的沟通是从听开始的。你的聆听能力有多强,你的沟通能力就有多强。通过现场练习,家长们发现,当你被一个人全身心地关注的时候,那份感觉实在让人舒服。可是,我们不禁自问,有多少次我们是用这样的状态去关注我们的孩子呢?
缨子强调,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当然,这个学习不仅是在学校的学习,还有学校以外的学习。因此,如果一个家长轻松、平静地在旁观察孩子的行为,你就会发现,孩子每时每刻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他在学习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他的方法在我们看起来很笨很傻,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遗憾的是,就像人在紧张的时候会看不到、听不到很多明显的,甚至出现在身边的事情一样,很多家长也常常看不到孩子好的行为,但是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却十分敏感,更看不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动机。现场,缨子通过放松和一些专业训练,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在放松的状态下,自己更有掌控能力的感觉,因而愿意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学习成长。
许多时候,我都提醒自己: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孩子就像白纸,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更多时候,我是不支持父母说反话的,因为如果孩子无法了解你真实含义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而我自己就曾跟孩子发生过这样的误会。
当反话不被理解的时候,就可能成为伤害
1、那些可爱的爱称,也可能变成贬义词
可可有次跑着跑着摔倒了,我连忙跑过去扶起来:“小笨蛋,摔疼了没有?”诸如此类事情不胜枚举,关于“小笨蛋”“小坏蛋”这样的爱称常常在我嘴里蹦出来,我的自我感觉甚好,因为当亲近的人这样叫我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爱意。然而有一天可可却自己说:“我很笨,我是个笨蛋。”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愣住了。问她:“为什么这么说自己呢?”可可:“我就是很笨呀,你不是也经常叫我小笨蛋吗?”至此,才幡然醒悟,所有所谓的爱称,在不被理解的语境里,都可能成为一种伤害。
后来大费周折跟孩子解释,用各种事例让孩子明白,那些只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孩子后来慢慢理解了个中缘由,也相信是一种爱称,但我已经尽量不再用反话来表达爱。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而孩子有往往以大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就像可可会说出自己是个“笨蛋”这样。孩子读不懂我们的反话时,我们就可能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2、用反话表达气愤、威胁和警告,让孩子困惑且为难
有一次,带孩子在广场上溜达。见到一对母子发生矛盾,孩子打了一下妈妈,作为家长,威信受到挑战不说,还挨了一拳,那种愤怒可想而知,能看出那妈妈已经在忍耐,嘴上说:“你再打一下看看?”作为成人,我们完全能理解语气里的警告意味。但孩子,明显困惑了,如果说第一次打妈妈是情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这一次,在妈妈的许可下,打还是不打呢?我观察到孩子的犹豫,可最终他还是举起了手要捶上去,可能因为刚才的犹豫,所以这次孩子没有得逞手就被他妈妈抓住了。
孩子心思单一,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我们想要表达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孩子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到。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大多时候反话不可取,但有些时候,你又会发现它的神奇魔力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在某个阶段特别特别喜欢说不。要不要?不要!好不好?不好!去不去?不去……孩子几乎不过大脑,很本能地加上不去否定。这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孩子2岁多,自我意识爆棚的年龄段。这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他们需要不停地检验自我的存在,用直白的“不”来对抗大人,想让大人知道,他们已经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在早教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比如我说:“孩子,现在我们要去洗手咯。”话音未落,他就本能地回答:“不洗。”再多的道理在这样的时候都使不上劲,后来我尝试了正话反说。比如:“凯,你不要洗手,先回班上。”他连忙回答:“不要回班上,我要洗手。”
面对自我意识爆棚,叛逆期的孩子,反话有时候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说“不”的阶段一般两三个月就结束,家长在使用说反话的技巧时,也要注意孩子的成长特点,一旦孩子已经成功过渡说不阶段,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要做出相应改变。
网友评论:
一些家长表示,以前和孩子沟通,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总想让孩子有所改变。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这个改变应该从自己开始。
小编结语:孩子成长过程,没有哪一种方法始终有效,也没有哪一个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己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