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聚会,事实上我是一个害羞,内向,在跟人打交道上显得笨拙的人。在一个大型的派对里,我就像是被镁光灯照到的小鹿斑比,对于我来讲实在是太过刺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终跑到洗手间躲着去了!
我需要时间让我出局自己待会儿!跟陌生人闲聊让我十分焦虑而且我也超级不擅长,更可怕的是,我有一个短的可笑的注意力(跟人聊一会儿就烦了)”
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从9岁开始就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长大, 那个好像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阳光正派又美丽的“小赫敏”艾玛·沃特森 (Emma Watson)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的。
可是内向的人一定就害羞吗?难道跟陌生人闲聊的焦虑是只有内向的人才有的问题?外向的人就一定更会社交吗?
很多人在这些问题上陷入误区,事实上在我们这个过度推崇外向性格的社会,多数内向的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内向。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96%的管理者自称为外向。而在另一项调查中,65%的高管说内向的性格会为成为领导减分,只有6%的人把内向看成为一个优势。
就像艾玛·沃特森说的“好像如果你不是个外向的人,人家就会觉得你哪儿不对劲的样子。”
在我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觉得你是内向的人,请举手”时,在座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举起了手。这其实才代表了一个真实的比例,生活中大约1/3的人是属于偏内向性格的。
大家敢于在我的课堂承认自己是内向,这当然不奇怪,因为他们都是来学习如何和陌生人尤其是气场比自己高的人闲聊的。多数人把这个问题归罪于性格内向。但真是这样吗?
首先,很多时候人们把害羞和内向混为一谈。其实正如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在他的书《害羞心理学》中所说“害羞是一个另外一个性格特质”指的当别人让你在情感上感觉受到威胁(emotionally threating)的时候犹豫不决或者很在意自己的行为。因此内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害羞,很多时候我们的害羞是“情境式”的,比如一去一个社交场合就害羞。
著名的职业性格测试工具MBTI里指出“外向的人从和别人的互动中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更多的从自己单独的思考和感受中获取能量。”
尽管多数人认可这种对内向/外向的定义,但是沃顿商学院教授Adam Grant在一篇名为《职场中关于内向的五个误区》[1]的文章中指出:
“广泛的研究表明,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内向的人并不讨厌和人打交道,跟别人说话聊天同样带给内向的人能量。这不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社交是生活的调味品,它满足了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归属感。”
但如果不是从哪儿获取能量的区别,那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到底差别在哪儿呢?
Adam Grant教授的结论是"对刺激的敏感度"。
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强度过大或过长时间的社交会让你觉得受不了。这时候,内向的人就需要静静地呆一会,这样就可以为自己充电了。换句话说,外向的人的“社交电池”(social battery)比较耐用,而内向的人并不是不喜欢社交只是他们的“社交电池”不怎么禁用而已。
所以就像艾玛·沃特森说的她需要跑到厕所里呆会儿,可除了去厕所透气,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让内向的人在这种社交场合更游刃有余吗?当然有了!其实只要你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掌握一定的方法,内向的人也可以成为社交达人。
网友评论: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前一阵准备申请美国的一个顶尖私立小学,让我帮她女儿看看她写的入学申请信。我说我先跟你闺女聊聊吧。结果我跟她闺女聊的时候,她就一直在那儿说“哎呀,我女儿啊什么都好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小编结语:职场圈子拼的是关系的质量和其多元化的程度,而不是你在社交场合说了多少话,拿了多少名片。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缺乏和他人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外向的人也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无论内向外向,我们完全可以把每一次和陌生人的谈话都当成一次探索之旅,让你的好奇心战胜你的恐惧和用尽了的“社交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