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类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为了然孩子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个头矮,可他们有思想,有头脑,我们成年人不妨蹲下来和他们对话。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家长,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生命。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力,流了汗,我们做家长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
在平等的基础上设法多交流。两代人之间有一种心理隔阂,叫“代沟”,消除“代沟”,莫过于平等交流,加强对话。比如,孩子回到家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鲜事?你的同桌有换了吗?喜不喜欢他?你的语文老师讲课有什么特色?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读两段美文给我解解闷,等等。寻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
第三、容忍。
容忍他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个性。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网友评论:
曾经有一个小孩喜欢动手。有一次他把妈妈刚买回的新表当玩具拆了。妈妈气坏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顿。恰好老师来家访,妈妈数落了孩子拆表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幽默地答: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小编结语:尊重、相信、理解也是我们立足社会所必备的行为规范,与家人相处、与同事相处、与朋友相处同样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再次教育,当孩子不断成长,自己也在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