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暖云婚姻帮
情感驿站
首页 > 情感驿站 > 婆媳关系 > 【婆媳和睦之道】婆媳间非理性心理的历史演化

【婆媳和睦之道】婆媳间非理性心理的历史演化

核心提示:父母和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流,大多数婆媳并不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婆媳关系已被淡化到对家庭生活没有影响的程度。在老年人尚需子女赡养的社会里,成年的儿女与年老的父母间总要保持情感上和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婆媳关系也就因母子关系的存在而必然地或亲或疏地存在着,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多婚姻情感问题,请拨打婚姻帮全国客服热线:4006-520-255,这里有最专业的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为您排忧解难。

在人们生活于其间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婆媳关系是最微妙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不仅与由姻情维系的夫妻关系和血亲维系的亲子关系相比是这样,与和它平行的翁媳关系和岳婿关系相比也是如此。婆媳相处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婆媳关系,似乎包含太多的非理性心理因素,以至于当人们理性的分析婆媳关系时,总是感到它行无定律、无章可循。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才会经常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一个家庭婆媳间的和睦之道竟是另一个家庭婆媳间的矛盾之源;在家外都有好人缘和好口碑的两个女人在家里却是经常恶习语相加的蛮媳恶婆!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困扰着许多家庭和更多的家庭成员,让他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家庭和睦与生活快乐。

婆媳角色的历史演进与微妙的婆媳关系

婆媳

婆媳关系不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人际关系,因为婚姻才仅有大约30万年的历史。因此,婆媳关系一定是从婚姻产生以前的早期人类某种人际关系进化发展而来的。

人类以男人狩猎与女人采集相结合的生存方式成功地进化发展了200多万年,这种生存方式在1万年前才开始逐渐被农牧文明所取代。以狩猎采集为生存方式的早期人类总是要组成紧密的生活群体。在狩猎采集时代里,男人们终生生活在自己出生的群体,因此,群体内的男人都是血肉至亲即叔伯兄弟,而女人则要通过换群实现从生长群体到没有血缘关系的其它群体的转换,在新的群体中生男育女。现代人类的婚姻继续延续着女性出嫁的传统。换群是早期人类和其它高等动物共用的避免群内近亲繁殖的办法。

在早期人类的生活群体里,经常外出狩猎的男人们并不“主政”,主持群内的日常事务通常是辈份最高的“女族长”,她的“认可”通常是一个少女能否被群体接纳“入伙”的前提。其它女人,如果不是对外群少女加盟漠不关心就是加以抵制,因为新人的加盟会分散或降低男人对群体的供养水平。把握全局的女族长不会那么目光短浅,不会总是拒绝新人入伙而使群体自绝前程。但是,做为女人,她同样也有拒绝女人入伙的心理倾向,这时,新人的表现便成为女族长做出认可或拒绝决定的关键因素。如果女族长得到了足够多的尊重、恭维、照顾或许会对换群女产生好感而做出接纳的“决定”,一旦女族长同意接纳新人入伙,她便成为新人的保护伞,对新人给予保护甚至是袒护,直到她生下第一个后代,在群体中地位得到巩固为止。相反,如果换群女不善事故,不能打动女族长的心,将没有机会加入该群体,只能到别的群体去碰碰运气。

随着人类逐渐进化发展和个体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也由“浩浩荡荡”的群体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家庭。那个“换群”而来的年轻女子演变成了现代家庭中的新媳妇;而那个高辈份的女族长演变成了今天的婆婆;她们之间的关系也自然演变成了婚姻制度下的婆媳关系。

通过女性换群来避免近亲繁殖的换群活动在人类进化历史中至少延续200多万年。如此漫长的历史,足以将早期人类换群活动中的诸多直觉心理程式化,积淀为至今仍深藏于婆与媳心灵深处的非理性心理定式——理性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先天的心理倾向。正是它们成了无意间设置在婆媳之间的心理与情感障碍,也成了婆媳不睦的重要因由。

理性认可新儿媳

在早期人类漫长的换群历史中,女族长权威性的“入群认可”总是换群少女加盟入群的前提。但是,在自由恋爱和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流行的时代,家庭中的“女族长”(准婆婆)的“入群认可”不再具有权威性和决定性了。然而,在准婆婆的潜意识里,她的认可仍然是姑娘能否走进她家门的“路条”,历史留在她心灵深处的非理性心理依然象无形的“精灵”一样左右着她的行为。这时候,会出现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儿子带回来的女友——婆婆直觉中的换群少女——恰好被她的非理性心理所认可接受,那么,她会非理性地预先接纳了这个儿媳,容忍甚至袒护她身上可能存在的缺点。如果此时儿子对女友的情感发生变化,她会坚决站在准儿媳一边去谴责儿子,一边做儿子的工作一边作准儿媳的心理靠山。如果恋人顺利结婚,未来的婆媳之间便没有心理障碍,容易顺利发展成为心灵与情感互通的和睦的婆媳关系。另一种情况则刚好相反,准婆婆在潜意识里对未来儿媳不认可,丝毫没有接纳“入群”的心理准备。此时,她会固执地拒绝准儿媳走进家门做媳妇,即使迫于压力理性而非情愿地娶进家门,婆婆往往会非理性地把新媳妇当作是“未经认可的入侵者”,对新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心理上拒绝,行为上刁难。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婆婆所“憎恨”的是儿子喜爱和众人夸奖的好媳妇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儿媳妇一直没有得婆婆非理性的“入群认可”。在情感上,新媳妇是擅自闯入的“敌人”,而不是已被情感心理接纳了的“亲人”。难怪个别婆婆会唆使儿子与媳妇离婚,“目的”只是在争取一个机会让她将“心理的敌人”扫地出门而后快。相应地,儿媳妇也会在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以下两个选择中做出痛苦的选择:要么选择放弃与婆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会非理性地要求丈夫或男友断绝与“恶婆”的情感联系。此时,恶劣的婆媳关系成为很多原本恩爱夫妻情感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要么只能选择放弃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我实在受不了他妈”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情人分手和夫妻离婚的直接原因。

人是有理性的,随着教育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理性对行为的控制作用也越来越大。今天,大多数的准婆婆能理性地接受儿子的选择。但是,由于漫长“换群”历史积淀形成的非理性心理仍然在婆与媳的心灵深处存在着,要让婆媳间不再有无意间设置的非理性心理与情感障碍,一点理性的行为建议仍然是必要的。

准婆婆应该无条件认可并理性地接纳任何一位儿子选中的准儿媳,不管在最初几次见面时的直觉感受如何。特别是当非理性情感倾向于拒绝的时候,一定要用理性控制情绪,要尽其所能地表现出欢迎、欢喜和欢心,让姑娘感到的是对她的无以附加的喜爱。这会为以后婆媳相处开辟出一个无障碍的开端。之所以如此这般,是因为时代变了,“女族长”的认可不再是“换群”的前提,准婆婆任何方式和任何强度不认可的表示都很难阻止一个女孩成为一个婆婆的儿媳,却可以为婆媳间长期不睦的原因和终生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

如果准媳妇或新媳妇发现婆婆的热情有点“假”的话,那也不必介意,更不能点破,不妨装点“傻”,顺势多表现出些孝顺,这能有效地与婆婆拉近心理距离,为未来婆媳间发展成为贴心和睦的婆媳关系扫清心理障碍,留出空间。

尊重与保护:非理性的心理需要

准媳妇和新媳妇在过门前后,要尽量与婆婆多接触,同时应高频率地使用尊敬与亲昵的称谓,多说些表达感激甚至是讨好婆婆的话,行为举止要能表现出对婆婆的尊敬、顺从和依赖依恋。这样才能让婆婆“放心”而发自“内心”地接纳该新人“入群”。因为历史上的“婆

婆”是群体中地位最高的女族长,她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她会把未经其认可的任何新人当作“入侵者”加以驱逐,也会把有任何不敬不从表示的人当作其权威的“挑战者”加以打击迫害。这或许就是在封建制度下的大家族里,婆婆往往会对倔强而有个性的儿媳——“女族长”权威的挑战者——加以残酷迫害,有时甚至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的真正原因。因为在婆婆看来,儿媳的倔强就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必须加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为了取得杀一警百的效果,迫害也只好“矫枉过正”了。女族长(包括传统社会中的婆婆)的“无理行径”不是我们理性所能理解的,但她的那些非理性的举措对于维持群体的秩序和保持群体的稳定是必须的。早期人类漫长的“换群”历史,让每个成年女性都拥有了大致相同的非理性的心理定式:女族长的权威必须得到尊重和应该顺从于女族长的权威。这样,无论是谁成为女族长,她都会要求其权威得到完全的尊重。那些在传统社会曾遭受婆婆的权威残酷迫害的儿媳,在熬成婆后非但不会放弃权威,更可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迫害自己的儿媳。对女族长表示尊重和顺从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老规矩”。今天是历史的延续,今天的婆婆也同样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和顺从表示,才符合历史留在她心灵深处的心理定式,才能使她发自内心地接纳这个尊敬又顺从的新人为家庭成员,自觉担当起新人保护者和关怀者的角色。

婆婆也要真心付出关爱和“保护”,成为新媳妇的心灵寄托和情感依托,用自己的理性行为满足新媳妇的非理性的心理需求,才能让准儿媳在安心与舒心中实现“换群”,逐渐溶入新家庭。这不难理解,在换群历史上,年轻姑娘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只有在得到女族长的认可并得到其权威的保护以后,才能感觉安全放心地将身心融入新群体。“新人”总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如果没有女族长强有力的保护,换群女在新群体中将无法得到安全保证。因此,换群女对女族长的心理依赖是很强的,没有安全感的“换群”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种对安全需要的心理定式至今仍存在于每一位新媳妇的心理,她的身心依然需要“女族长”的保护和抚慰。当然,婆婆的关心与关照会在新媳妇的心理形成对新家强烈的依赖和依恋情感,特别是当儿媳在儿子面前受委屈时,婆婆的保护和对儿子的“严厉”呵斥教训,会使新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慰与满足,从而让两个女人的心贴得更近,从外人逐渐变成亲人。

别去打扰母子情

热恋中的情人和新婚燕尔的新人,容易被新生活陶醉在幸福中而忽视准婆婆或母亲的存在,这便犯了婆婆的心理大忌。如果新(准)儿媳无意间给婆家母子关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会招至(准)婆婆非理性的记恨与仇视,也会为未来婆媳关系的发展设下难越的心理障碍。这是母子关系特殊性决定的。在母亲的心里,母子间的亲情关系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谁敢于冒犯它,谁就是敌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能体会到母子关系的特别之处,但总是把原因归结为母亲心中残存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实际上,母子关系的特殊性是在人类进化历程中超过200多万年的心理积淀形成的心理定式。为了认识母子关系的特别之处,我们不得不回到早期人类生活之中,去考察母亲对儿子特别依赖与依恋情感的历史形成。

人类以群居群婚的方式生活了至少200多万年,在那时的群体里,所有的男人都是在群内出生的,他们是近缘血亲;而所有的女人都是通过“换群”而来自其它没有直接血缘的群体。因此,在她生活的这个群体里,成年女性没有自己固定的丈夫,她的母亲和兄弟都生活在她出生的那个群体里,唯一明确的血亲就是自己的后代。然而,母女关系是不长久的,母女关系会因女儿青春期换群而终结,母子关系便成为仅存的能够终生维系和相互终生依赖的血亲关系。母子间长达200多万年的依赖依恋,足可以将偏爱儿子的情感心理沉淀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式,让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母亲有明显偏向儿子的心理倾向:她们更想生儿子,更情愿养儿子,更关心爱护儿子,也更依赖儿子。正是母子特殊的依赖关系,让早期人类(甚至包括雌性换群的灵长类)群体中的母子间总能保持最亲密无间和最稳定持久的关系。母子不仅在生活中相互依赖,而且在“政治”上也相互依靠。在群体里,母亲的地位一般会直接影响儿子的顺位;儿子顺位的提高也有利于母亲地位的巩固。就象皇后的儿子更可能当皇帝;皇帝的母亲才能当太后一样。母子间亲密的依赖关系经过200多万年的心理积淀,便形成了老年母亲对儿子特别依赖的心理定式。通常,母亲会固执地把自己的晚年命运与儿子而不是女儿、丈夫、兄弟或其它什么人联系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多子的母亲宁愿被几个不孝的儿子推来搡去,也不愿到闺女家或养老院安度晚年。在她“心”里,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怎么能到别人的家中去养老呢?上百万年的心理积淀让母亲视母子关系如生命。

如果儿子与准(新)媳妇只顾享受甜蜜无比的爱情而冷落了母亲或婆婆的情感需要,婆婆会以为新儿媳“抢走”她的儿子,她会非理性地仇视新媳妇,与她作对为敌,其“目的”只是为了保住或抢回儿子。在儿子与新儿媳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时,未来的婆媳关系已经是“乌云密布”了。这时候,儿子应该理智地作些配合,在谈恋爱期间和新婚伊始,要特别注意和母亲的情感联络,以使母亲在感情上不受冷落,这对婆媳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请注意:如果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会令母亲更加仇视“抢走”儿子的儿媳而不是忘了娘的儿子。

婚礼:心理转换的契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理性心理对人们行为的支配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人们日常的大部分行为仍然不完全是逻辑分析和利益比较的结果,从动物祖先和早期人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非理性的心理定式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因此,虽然从理性层面讲,已经进行婚姻登记的男女就已经是合“理”合法的夫妻了,但是,人们的非理性心理,还总是把在婚礼仪式上被众人“鉴证”过的一对男女看成是“真正”的夫妻。正是人们非理性心理的客观存在,才“逼得”用理性制定出的法律不得不承认那些没有婚姻登记但有婚礼鉴证的“事实婚姻”。

在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层面,仪式与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一样重要,甚至就是内容本身。不善用理性思维的原始人会把没参加过“成人仪式”的成年人永远看作是孩子;原始人也会把某次狩猎的丰获看作是行前神秘仪式的“必然”结果。可见,仪式对人们非理性心理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理性的估价。今天的新婚女子同样需要一个仪式——婚礼——作为她心理转换的契机,才能顺利完成从一家的姑娘到另一家媳妇的心理转变。因此,不管婆婆的生活状况如何,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儿媳操办个结婚仪式,哪怕仪式只能简单到一碗荷包蛋面加三个叩拜的程度,以使准儿媳的心也能随其身一起过门。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没有得到公婆提供的婚礼——心理转换契机——来实现心理转换的年轻女子,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娘家的姑娘而不是婆家的媳妇,当然也就不会情愿承担起对婆家的责任或义务,她的心理很难、或许永远没有机会实现彻底转换了。

一个婚礼对于新娘实现“换群”的心理转换是不可或缺的契机。心理转换是在未来婆媳间发展出以情感为基础的和睦和协婆媳关系的前提。没有实现心理转换的儿媳在与婆婆相处时会缺少一家人的亲近感。在平日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结婚多年的儿媳仍然在怨恨公婆没有为她操办婚礼,因而拒绝承担赡养义务的情况。当然,多数没有结婚仪式为契机实现心理转换的儿媳会理性地对待婆媳关系,她会把婆媳关系维持在大家面子都过得去的“理性”水平上,礼节或许一点不少,但真挚情感难有很多了。

在现代社会里,“女族长”已不再是“换群”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女族长”与“换群女”之间不再有巨大的顺位差距。因此,婆婆应该了解并满足儿媳非理性的心理需要,力所能及地给准儿媳操办一个婚礼,让她顺利实现从娘家的姑娘到婆家媳妇的心理转换。其实,婚礼不仅对儿媳的心理转换是必要的,对婆婆也很可能是划算的。

礼物:传达情感的信使

婆媳间要经常互赠些礼物,用以表达和增进情感。情感总是需要相互表达的,只有表达出来的情感才能被对方所感知。直白一点表达情感有时是必须的,如果祝英台能把自己的真挚情感直接了当地向梁山伯倾述的话,或许他们就不必为爱情而化让人伤感的蝴蝶,而是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夫妻了。

语言能够表达情感,现代人丰富的语言几乎可以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一切。但是,总是用语言表达情感就会让人怀疑这份情感的真实性了。正是因为语言的局限,早期人类才发明了用礼物——专业情感信使——来表达情感。用不同的“情感信使”把不同的情感:如尊敬、爱戴、顺从、关怀、爱护、关心、依恋、想念等等完整地表出来。试想,一件儿媳亲手织成的毛衣肯定比婆婆原有的那件棉袄更暖其心,反过来也是一样。特别是在非常的时刻和非常的事件里,一件出乎意料的礼物对人心灵的震憾力,会远远超过人们的理性预期。

早期人类甚至动物都懂得礼物可以表达和增进情感,分享食物——把自己的食物作为礼物赠出——便是它们之间经常发生的馈赠行为。即使在物品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里,最传统礼物——食物——仍然是礼物中的主角,因为食物做为礼物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它最普通又最适用,最容易送出也最容易被人接受,它所表达的情感也最丰富全面。所以,婆媳间应经常互赠些稀罕的或对方喜欢的食物;经常做些对方喜欢的食物邀其分享;特别是出差到外地,带回点外地特产送给婆婆或媳妇会令对方感到你心理有她。分享食物这一最古老的馈赠方式会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婆媳可能存在的隔阂与矛盾,让婆媳之心贴得更近。

其它礼物也是重要的。婆媳间要理性地对待对方非理性的心理需要,因此,要记下对方心理关注的时间和事件,象生日、结婚纪念日、母亲节、重阳节、儿媳的预产期等等,在对方心理最需要某种情感抚慰的时候,送上能表达这种情感的礼物,那便不是把礼物送到对方的手上,而是把自己的心交到了对方的心上。如果婆婆在母亲节或自己都已忘记的生日里收到儿媳送来的一束康乃馨和生日蛋糕;如果儿媳在预产期前收到了婆婆亲手缝制的婴儿衣装;这些礼物还是物吗?肯定不是,她收到的是对方的心!她也将馈还对方一颗真挚的心!心与心的交换必然导致心与心的融合,融合在一起两颗心之间哪里还容得下矛盾与恩怨,能容下的只有能将两颗心粘得更紧的亲情。

梳头陪伴与婆媳间的心灵沟通

婆媳间要多些体肤接触和相互陪伴,这对增进婆媳情感是简单易行且效果奇佳的办法。

人类作为灵长目动物中的一员,仍然保有灵长目动物的许多共性特征。与绝大多数同目的近亲一样,人类也是典型的结群性社会动物,每个成员都渴望结成情感圈子并生活其中,这样才能让他感到安全、踏实、舒心与快乐。生活简单且全身长毛的早期人类祖先,主要是通过相互陪伴和相互梳理毛发来维系和增加情感圈内成员之间情感的。用相互陪伴和梳理毛发来打发它们闲暇时间,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也是它们所能享受的最温馨快乐的幸福时光。人类的灵长类表亲们(如黑猩猩、猕猴等)至今如此。相互陪伴和梳理毛发对灵长类动物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褪掉体毛时,似乎是“有意”将头发保留下来,以便让人能继续保留有相互梳理毛发这一情感互动的通道。

人类尽管在进化的过程中褪掉了体毛,但是,做为灵长目动物的一员,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却仍然存在着对体肤接触和相互梳理毛发的冲动与渴望。当一个人被别人梳理头发时,他会感到心理安静平和、精神愉悦放松、感觉舒服惬意,梳者与被梳者之间情感能在无言中自然交流融合,两者之间会很自然地发展出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

作为结群性极强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相互陪伴的心理需要,长时间独处会令一个人心情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恐惧、感觉痛苦难耐。《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为什么让那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动情动容?因为大多数老年人经常被强烈的孤独感困扰着,他们需要并且时刻盼望着我们:他们的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的看望、关爱与陪伴,晚辈也实在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别再让我们的亲人在孤独与烦躁中承受心灵的煎熬。

陪伴和梳头所能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我们的理性所不能完全理解和无法言明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儿媳能经常为年老的婆婆捶背柔肩和梳头理发;或者婆婆能主动为生病的儿媳梳头洗面,那么,这两个女人即使以前不睦,那也一定能成为贤婆孝媳的模范。这也是戏剧或电影里,导演总是用儿媳为婆婆梳头的画面来表现婆媳和睦或媳孝婆贤的婆媳情感的原因。

婆媳关系本身是既无血亲又无姻情的。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相比,婆媳关系缺少自行化解矛盾的先天机制。因此,婆媳间不仅容易产生矛盾,而且容易积累矛盾形成积怨。但是,如果我们能对婆媳关系中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存在与妙用有更多的认识,让婆婆与儿媳既能理性地利用那些非理性情感通道使心灵交织,又能理性地回避非理性心理定式对婆媳关系的负面作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让社会有更多的和睦婆媳,更多的幸福家庭和更多的灿烂笑容。

热门网友评论:

用一个晚上想明白,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让所有事情都顺着自己的想法走,能做的,就是适应和改变自己。家里孩子可爱,老公疼爱,婆媳和睦,只有公公和其他家人会惹些小问题,已经很好了!别人最担心的是夫妻之间和婆媳之间的问题,我没有,已是万幸!一往无前!努力让自己,自己的家庭,过的更好!

小编结语:婆媳之间的关系矛盾真的就那么难以相融吗?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与互相包容吗?其实找到方法一切会变得很容易。如果您有任何婚姻情感方面的困扰,欢迎拨打婚姻帮全国客服热线:4006-520-255,我们有专业的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为您排忧解难。

以上知识仅供参考,如有婚姻情感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律师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您可以 在线咨询心理咨询师
文章关键词:  婆媳关系  如何巧妙处理婆媳关系  处理婆媳关系的技巧  婆媳相处之道 我有婚姻情感问题咨询>
一键转帖到:

全国优秀心理咨询师(按照帮助人数排序)

更多>>
相关评论
快速发布心理咨询
4006-188-116 在线客服
  • 服务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立即咨询
  • 订阅号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订阅婚姻宝典

©2008-2017 hunyin163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04136号-1
济南暖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市高新区舜泰广场6号楼1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