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时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而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是写照。因此,他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础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既能操作各种材料,又能与同伴交往,其动作、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到了充分的体现。"习之于媳"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因此,在实践中要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戏的教育机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感知、操作、探索、发展。
一、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游戏是幼儿的最主要的需要之一,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没有游戏,儿童就几乎没有活动,而没有活动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正是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周围事物,培养个性,发展性格,增长智慧。
游戏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好处。通过游戏,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现实生活,而且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还是儿童最早的社交活动,对今后的活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游戏中,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记忆,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游戏要模仿社会生活,就必须观察生活,进行想象。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能培养孩子们的性格。
儿童游戏是儿童获得各种生活知识、技能技巧、各种个性品格、行为习惯、意志情操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儿童探索周围环境,接受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游戏是一种特殊有力的幼儿教育手段。
二、游戏设计
游戏设计一:3-4岁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但是他们乐于操作、探索,于是我们教师安排认识"冰"的活动。教师给每个幼儿都准备了一盘冰,有大、有小、有厚、有薄,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玩一玩等方法探索冰的特征。孩子们在玩一玩后,都争先恐后地说:"冰是凉凉的"、"硬硬的"、"容易碎"、"滑滑的"。
游戏设计二:春天来了,我们教师带领幼儿到公园踏青,让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孩子们在公园中奔跑玩耍,捉迷藏。教师问:"那你们说春天来了吗?"有二说:"春天来了"。
教师问:"谁能说说春天在哪儿?"有的说:"小草变绿了,小树上长出叶子了。"有的说:"迎春花开了。"有的说:"天气不冷了。"有的说:"我在动画片里面看到,燕子在春天会飞回来。"有的说:"在冬天睡觉的动物会醒来。"有的说:"那叫冬眠。"
教师接着问:"你能说说哪些冬眠的动物会醒来吗?"有的说:"有青蛙、有熊、有蛇。"有的说:"还有乌龟。"有的说:"我上动物园时看见很多的小动物从他的房子里出来了。"
教师接着说:"我们出去玩时,衣服上有什么变化呀?"小朋友说:"不用穿棉衣了。"还有的说:"不用戴帽子,不用戴手套了。"
反思与体会:在谈话中没想到孩子们把春天说的这么具体,并且情绪高涨,可见家长已经带孩子进行了观察或者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就增加了教师进行此项活动的信心。
游戏设计三:玩色玩纸系列游戏,团纸拓印---小树开花了的游戏。开始我只是把它设计成"玩纸系列"之一,可当我发现幼儿对游戏的某个结果---"红花"印在"黄花"上,花的颜色就变了,把握幼儿感兴趣的时候马上调整自己的设想,把玩色融入到游戏中去,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游戏中我添加了"变色纸","会跳舞、画画的小球"等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还培养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视觉感受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在游戏中启发、引导幼儿
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此时教师的指导意识并没有失去,但已不是作为教师,而是幼儿游戏的伙伴,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成人的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的共同游戏。许多教师的经验是: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致。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但前提是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备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教师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这是教师在幼儿游戏之处,插入的有目的的教育指导。强调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插入的教育教学,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只不过这时的游戏已暂时转变成为教学,融入了教师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意图。
四、游戏总结与反思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达和交往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同时,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就及时对幼儿行为进行调整,避免或阻止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后果。游戏中出现了过激的行为时,如幼儿为了争取游戏、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打起来了,有些幼儿专门干扰别人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教师必须介入组织并加以协调。幼儿在游戏中有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如两名幼儿同事要玩同一游戏角色或玩具互不相让,请教师给与裁决等。
网友评论:
教育宝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游戏中也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东西。
小编结语: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我要玩"、"要我学"。因此,其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等积极状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方式、方法,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题,具体游戏活动为载体,要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获得发展,达到"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