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宝,有很多你“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以下场景,就折射出了教育“硬伤”——
家长的权威 不是靠“吓”的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不要替孩子“长脸”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 “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此外,每一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是,你知道吗?暗示教育也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时,你无须处处都明着说!
表情暗示
春节刚过,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孩子看到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兴奋不已,变成了人来疯,对着亲戚朋友傻笑,疯玩,尖叫,跑来跑去,活脱脱的熊孩 子。想必大多数的父母已经大声斥责了吧!其实,孩子也需要自尊,在这个情况下,试试表情暗示,效果要更佳。你可以紧紧盯着孩子,猛地皱起眉头,相信孩子会 被你眼神和表情所秒杀,势必会收敛。除此之外,当孩子做对事或者是在幼儿园受到表扬,你都可以试着用微笑和点头来代替华丽的语言,相信孩子会从你的表情中 受到鼓励。
动作暗示
教孩子写字的父母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姿势不正,说了千万次似乎都记不牢,这可怎么办?试试这个方法吧,坐在孩子身边,端正姿势,多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孩子势必会受到启发,调整坐姿的,这样的言传身教可是比严厉指责要有效的多。
语言暗示
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常有,使用语言暗示或许会更有用哦!有的孩子便会常常忘记洗手,多番指责似乎也无果。你不妨带着孩子和邻居唠叨唠叨吧,说到孩 子时,顺口“表扬”下孩子:“别看我家宝宝这么小,现在可讲卫生,每次上完厕所都洗手!”宝宝或许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内心已经心领神会了,以后自然就能 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网友评论:
教育孩子不应定靠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力量更强大,因此,宝爸宝妈们需要学会正确用行动教育孩子。
小编结语: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子女,并非处处明着说,有时候暗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各位家长以后多多注意就好,祝愿各位小宝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