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是不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孩子的逆反,是青春期?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是有着“逆反心理”,越不让得到的越想得到,只不过,对于两岁的孩子和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逆反心理贯穿多种体验和经历,而且总是狂躁有力的,而其余的时间,逆反的能量池是平平静静,隐藏起来的,只是偶尔才像喷泉一样爆发一次。
好喽,我们先谈一下“可怕的两岁”。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两岁的孩子首次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们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个体。伴随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就形成了。既然,我是独立的个体,那么我就有选择的余地。于是,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地想要探索这种选择余地的深度和广度。故此,看到两岁的小孩子总是跟我们对着干。一会儿让抱着,一会儿又要下来,一会儿要这个玩具,一会儿又要那个,让他朝东,他朝西,让他吓狗,他喂鸡……他就是想弄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必须受控于人。测试过自由的权限在哪儿,顺便也测试了父母有多大的耐心。
因为,看到两岁的小孩子总是跟我们对着干,也不必要惊讶,也不必烦恼。他们正在体验着一件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他们是独立的人类个体。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那么多有关选择、权利、和控制的关键问题要去问,要去答。我们如果把这些行为理解成他们力争自由、反抗限制,对信息的求索就会释然了。
接下来,应该是最头疼的年纪---青春期。人的一生中,就这二个时期逆反心理与能量是最强大的,这有其生理与心理的规律及必然性。对青少年而言,个性意识萌芽意味着走出儿童角色,摆脱与此角色相伴的家长控制、迈向成人一角,获得随之而来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当然,他们对于义务想得比较少,他们更关注身为一个年轻的成年人自己所应有的权利,这没什么奇怪的。更不奇怪的是,在这些时候,对其施加父母的权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要是企图控制他们,他们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公然对抗。
文中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个例子来说明家长施压造成的青少年反叛。本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发展出那样的一种非同一般的浓烈感情,但正是因为家长的干涉引起了逆反心理。因为这些障碍的存在,它才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兴许,如果听凭罗密欧与朱丽叶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的短暂冲动罢了。
当然,这只是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的分析,就像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不一样的观点就有着不一样的诠释。
但,这种事例在现实中还是大量存在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本来没什么大事的男女生“交往过密行为”,在家长与老师的横加干涉下得以冲破障碍迅猛发展,好象两个人为了反抗再去爱,好象两个人站到了同一阵线上,更加地亲密更加地团结。而如果家长合理引导,说不定他们之间那浪漫的感觉也会慢慢冷却,理智起来。
最后,再谈一下“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逆心强的孩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自由这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网友评论:
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的愿望愈发强烈。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小编结语: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是最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的。如此,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