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作为外来人口的我,在北京为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这不仅让我有着切肤之痛,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孩子上一个附近的幼儿园、小学,为什么象登天那样难?如果中国的教育资源,暂时还不能均衡发展,那么,作为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第二,是我去上海,很多家长跟我反映,那里的私立学校比公立的更加应试,更加严格。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私立不正是为了躲开应试体系而存在的吗?也就是说,大的教育环境不改变,无论公立私立,都会结一样的果。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应对?
第三,是北京的一些小学,最近几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比如“下午不上正课,改为选修兴趣课”,“三年级之前,不允许留作业”“期末不考试,改为闯关游戏”等等。这些改革,因何而来,将往何处,会否被普遍推广?还是在大环境下无疾而终?
当别的家长为了教育的公平,在呼吁的时候,一些家长认为“不可能成功”而在旁观甚至嘲讽;当学校开始进行减轻负担的改革的时候,一些家长以“大环境就是如此”的理由反对,而自己给孩子买习题册、学奥数;当一些教育的改革在实际的推进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和挫折的时候,一些家长不仅不支持,反而说“我就知道这不可能成功”……
但是,当他们自己的孩子,最终出现了入园难、入学难,和在学习、心理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本来,最能帮助到他们的,其实正是之前那些他们瞧不起、厌烦讽刺的家长和老师!因为,这些家长和老师,才是真正关心社会、爱护孩子、由己及人、有责任心的一群人!
这个社会需要“哪怕目标还很遥远,今天,我们也要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步”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指望着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想让每个家长,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下,知晓大的趋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白了,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功能吗?
考试这种形式,本身没有错;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所做的教学方法,本身也没有错。错的是,考试被异化为“教育圣经”,导致了教学方法严重偏离,最终影响了孩子正常掌握知识、塑造性格、健康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
什么是应试思维呢?第一、别人给你出题,你来完成答案;第二、答案有标准;第三,标准在别人手里;第四、成绩会被比较。这看似公平地评判手段,其实充满着偶然性、片面性、限制性。
那些看似重要的考试成绩、排名,其实都是不断地去干扰孩子“健全独立思考”,“培养自我认知”,“塑造个性和价值观”的做法。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每次都考100分,而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压倒其他人获得第一,而是要突破自我;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成为高考状元,而是终身的学习,在一生中真正地取得体现自我价值的成就。
困境应对
从68分到100分,到没有分数,为什么不可以?
良好的学习习惯,比阶段性的成绩更重要
我一直都认为,如果入学测试是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自然是十分好的做法。但是,如果把这个测试作为是否接收某个孩子的理由,那简直就是荒谬了。接受教育本来就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却人为地去设置障碍,造成孩子身心永久的伤害,实在是令人愤懑。
兴趣爱好的发掘,比全面优秀更重要
知识的真正掌握,比100分更重要
作为家长,在孩子考60分的时候不着急,在孩子考100分的时候不得意,在孩子没有成绩的时候不慌乱,在于你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心定了,孩子也就有了抵御考试这种形式的能力了。
应试体系下的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
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我们算是经历了扩招前正宗的高考。但是,大学毕业之后十几年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所经受的大学教育,真的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从我身边的朋友来说,越是做出较大成就,人生的幸福度越高的人,越是和大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就丸子爸爸而言,学的机械和经济,毕业后从事媒体,做记者、主任、总编、总经理,是全凭着自学能力和兴趣爱好才达到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上过大学的还是普遍好一些”。是的,我承认这个现实。但是,恰恰是应试制度让本来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孩子,丧失了继续教育的权利。那些因为不公平的高考制度而没有上大学的人,无论智商还是特长,都不逊于“考上大学”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跑赢了别人,享受了既得利益,就承认不公平的规则。因为,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制度下的弱势一方。说白了,不能因为你有了城市户口,就觉得户口制度本身就是合理的;不能因为你所在省份名额多,考取了大学,就剥夺同样甚至更优秀的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
再说,现在的社会氛围,已经更加宽容;现在的教育资源,已经多样化;现在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说实话,如果丧失了大学精神,就算是北大清华,我也不觉得有多么重要。
家长应对 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了解所谓的名校
一,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而不是学校
在北京,有一种培训课程,收费极其昂贵,却非常受到家长的热捧。这就是熟悉所有小学入学政策以及应对方法的老教师,每年对家长讲解政策的课程。
很多家长几乎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当作入学圣经回家按图索骥地让孩子照着做。同样是这些家长,不仅研究每个学校的升学率,对口中学,教学理念,甚至熟知每个老师的资质,授课特点等等。这样费尽心机的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
但是,他们又很少用同样的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怎么描画”。我真的不知道这句被很多家长奉为金科玉言的话是从哪里来的,但真的很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遗憾。孩子怎么会是白纸呢,要知道,每个孩子从性格到习惯,从天分到禀赋,都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不去了解孩子,而凭想象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条件。就像是不考虑孩子的胃口,请最好的大厨烹饪出一桌美味的佳肴。问题是,当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而去强调大厨的水平和食材的宝贵。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真的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而且,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施教者,而是受教者。也就是说,教育的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有次,我和一个意大利的教育机构聊起一个课程,想详细了解老师教授的内容。但是,意大利的老师却提供不出,“我都没有见到学生,怎么知道会讲什么呢”。我思考了良久,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学生。
二、合适的学校,比最好的学校更重要
无论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之下,都没有最好的教育之说。也就是说,这个追求其实是无止境的。你到了最好的城市,上了最好学校,还要上最好的班级,找最好的老师,对你的孩子也要最好。如果是在这样的“人造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算是各项表现都很优异,那么,我想他也同时缺失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的宝贵机会。
曾经,我见到一些家长,花费了巨大代价,把孩子弄进了好的学校。甚至,分到了这个年纪最好的老师任班主任的班级。但是,后来,因为个人原因,班主任要更换,结果,这些家长集体到学校抗议,要求留任班主任。我想,这个事件,无论最后成功与否,都会给孩子造成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因为个人原因,去干扰学校教学秩序。
同样的,很多家长由于过于强调“最好的条件”,一旦发生了对自己孩子不利的情况,就会做出很不理性的举动。例如,给老师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以致于老师谁也不敢得罪,一个班级设置了8个班长;向老师提要求,让自己的孩子当表演的主角,把本来一场正常的演出,搞成了权钱的较量;当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私下请老师单独给孩子补课,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照顾……
这些,都是“要给孩子最好”的思想,导致的扭曲的行为。
所以,家长首先要去除的,是名校、名师情结,因为无论是金钱和权势,永远有比你更加强大的家长存在。一位小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禁止家长给老师送任何的礼物,哪怕是一枝花,“你送一支花,就有人送一束花,还有人就敢送一车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如果某些所谓的好学校,是靠资源投入而获得的良好条件,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学校,不上也罢。我有一个朋友,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了一所名校,但是半个学期就主动调走了。因为他的孩子很内敛,但那个学校的整个氛围都颇张扬,家长也动不动捐几十台电脑什么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压力过于大了。
三、切实做出努力,比强调外部环境更重要
就像前文所说的小丸子的学校,很多家长肯定会说,“北京的学校真好”,“小丸子真幸运”,“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学校,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家长所要做的,不是去寻找这些,给孩子上名校、找名师,而是在任何的环境下,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然后,去尽力地呵护。
当小丸子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同样有同学一放学就回家学拼音、算术的;在小学的门口,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家长互相交流上了那些补习班,在做哪套练习册;减少必修课,增加兴趣课,取消考试的改革,同样会有家长质疑,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有一些措施,也会遇到阻碍而取消,有着波折和困难。
关键,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在于家长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里不够坚定,就算在任何的学校里,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算学校的环境再不理想,你的孩子也可以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别人学奥数,上补习班,你顶不顶着住;别人当三好生优秀生,你淡不淡定;别人考100分,你孩子考68分,你生不生气;别人考级拿证,你的孩子只会乱写乱画,你焦不焦虑。
这些无论在任何的地方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简单的关口没有过去,我觉得就不用讨论地域、学校、老师之类的区别。
网友评论:
中国的父母,似乎是全世界最为重视孩子教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多家长却过多地强调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
小编结语: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中关系,也已经有了变化。那么,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们生育孩子,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是为了养儿防老,孩子既不是你的附属物,也不是你的复制品。亲子关系如果没有随着时代一同进步,那么,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会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