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妈妈准备带他去楼下散步。妈妈给他穿衣服,他问:“妈妈,为什么我要穿衣服呀?”妈妈回答:“因为外面冷,不穿衣服会生病呀!”
妈妈给他穿鞋,响当当看了看又问:“妈妈,我为什么要穿鞋呀?”妈妈回答他:“因为穿鞋能够不让小石子把我们的脚硌破呀!”响当当听后点点头。
到了楼下,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山,响当当的好奇心又来了:“妈妈,为什么晚上太阳就不见了?”妈妈想了想便告诉他说,晚上太阳在地球的另一边,被地球挡住了所以就看不见了。
响当当接着又说:“妈妈,我觉得冷,为什么太阳公公在的时候就不冷呢?”妈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好敷衍说:“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响当当不甘心继续问:“可是妈妈,我什么时候长能大呀?”妈妈听了这个问题,嗯啊的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现在妈妈听见响当当叫自己就害怕,生怕他再问出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请问,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呢?
孩子好提问是爱动脑筋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或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开了,为什么会冒泡呀?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响当当的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
在家长和老师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乐意回答孩子的问题,还能耐心地加以解释。
而在家长和老师心烦意乱或正好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也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别烦我!”把孩子都弄得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说明孩子好学习,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古人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的人,多思的人,才会好问。如果不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不旺盛,爱是什么就是什么,爱咋的就咋的,都懒得问这问那。
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不耻下问”的主张。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知识、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和老师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
家长和老师如果回答不出孩子提出的问题,或是像这位妈妈那样回答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也可以说“妈妈不清楚,妈妈看看书再回答”。可不能因为孩子把家长和老师给难住了就反过来责怪、训斥孩子。
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从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可以了解孩子思考的深度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大学章句》是出自《四书章句集注》,有孔子、经曾子及门人传写、朱熹作序的古文。
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
“老师,您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很有修养,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
“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精神值得鼓励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令人不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
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是提不出这一连串问题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不断质疑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和老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和老师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孩子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孩子思维的深度。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传统的考试方法;而是一反常态,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复杂,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简单,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很值得家长和老师效法。
网友评论:
孩子天真烂漫,和孩子对话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在公园里看孩子的时候,常常观察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很懂事,有的孩子很鲁莽,但是都很可爱。赵老师从师幼教的研究,也是很幸福的事吧。
小编结语:家长和老师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在一般人看来,像小海婴提出生死的问题,是应该制止的,甚至还可以揍孩子一顿。可是,揍孩子一顿,孩子也会白挨揍,他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他并不清楚“为什么不能问”。家长和老师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激发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和老师可要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