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跟女儿正要走过吊桥,父亲对女儿说:“抓住爸爸的手!万一发生什么事,你才不会掉进溪里。”女儿立即说:“不!爸,不是我抓住你的手而是你要抓住我的手。”父亲问:“这有什么不同?”女儿说:“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一定抓不牢你的手,只好放开;但如果你抓住我的手,万一跌倒,你一定会紧握我的手。”
就理论理,父亲的大手容易抓住女儿的小手,而女儿的小手不容易抓稳父亲的大手;就理论情,女儿根据过去经验的累积,相信危机时父亲一定会保护自己。
以研究认同危机而引起共鸣的心理学家爱利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婴儿生下来到一岁半这段期间,是信任或不信任特质的发展关键。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倚赖成人,如果以父母为主的照护者值得信任,幼儿就会信任自己和别人,在世界中感到安全;但如果照护者不值得信任,让婴儿感受到被拒绝、欺骗或放弃,孩子就会发展出不信任的心态。
自我以研究认同危机而引起共鸣的心理学家爱利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婴儿生下来到一岁半这段期间,是信任或不信任特质的发展关键。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倚赖成人,如果以父母为主的照护者值得信任,幼儿就会信任自己和别人,在世界中感到安全;但如果照护者不值得信任,让婴儿感受到被拒绝、欺骗或放弃,孩子就会发展出不信任的心态。调节能力是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EQ中的重要能力,他是引述一九六〇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契尔(Walter Mischel)知名的棉花糖实验做为证据,认为四、五岁的幼儿已经懂得延宕满足的自律行为,而能够延宕满足的幼儿,长大后在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成就,都比那些希望立即得到满足的幼儿来得好。
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生赛勒斯特.基德(Celeste Kidd)认为,儿童实际上是相当理性的决定要等多久,才能得到更多的报酬,而这个延宕满足的决定是根据儿童自己的经验认定别人是否会说谎,或者值得信任。所以基德仿效棉花糖的实验,看看大人值不值得信任,会不会影响儿童的决策。
研究团队把二十八位三到五岁和父母一起来参加实验的幼儿,分成信任和不信任两组。所有儿童都要制作自己专属的杯子,同时要用一张空白的纸画画并把它黏在杯子上。研究者拿来不好用的蜡笔,但承诺孩子等一下会带来更好的蜡笔。在不可信任的这一组里,两分半钟后,研究者没有按照承诺提供画画的材料,也就是大人食言了;信任组的儿童经历同样的过程,但研究者回来时则带着承诺的材料进来。
在棉花糖时间,他们把一个棉花糖放在盘子里,告诉孩子:“你现在就可以吃掉这个棉花糖,或者你愿意等我一下,我到另外一个房间拿更多的棉花糖来,这样你就可以吃两个棉花糖。”结果是,和不守信的成人互动的那些儿童平均只等了三分两秒的时间;而信任组的儿童平均等了十二分两秒。
这些实验说明儿童能够延宕满足,也就是为了获得第二个棉花糖而苦等十几分钟,不仅反映了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反映了成人守信才值得儿童等待。
网友评论:
期待儿童信任大人,大人必须值得信任。
小编结语婴儿生下来到一岁半这段期间,是信任或不信任特质的发展关键。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倚赖成人,如果以父母为主的照护者值得信任,幼儿就会信任自己和别人,在世界中感到安全;但如果照护者不值得信任,让婴儿感受到被拒绝、欺骗或放弃,孩子就会发展出不信任的心态。: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父母形象,保持崇高的威信,才能让自己的宝宝心悦诚服的信任我们,愿意去相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