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70后”们读初中时才接触到“English”、“美术课”和“音乐课”,“80后”们在用汉字为单词注音的同时一致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音乐课就是唱歌。
前不久,笔者去电视台做评委后,才算是领教了现在幼儿才艺的风貌。参赛选手有“星”有“腕儿”,各个见多识广、挥洒自如,倒是出场的妈妈们反而显得格外拘谨。这还是“台上十分钟”的,那“台下十年功”的童子大军,谁知竟有多少?
我不认为幼儿发展才艺是好事或者坏事,我不会为一个孩子获得一个冠军而多么欣喜,也不会因为孩子没有什么才艺或者才艺过于普通而担心,这些在我眼里都是浮云,我比较关注孩子在他的家庭中经历着什么,这才是我的神马。
我始终认为,在家庭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借此建立。比如父母是希望孩子学父母认为该学的还是学孩子喜欢学的,这里面就涉及到“孩子做自己的愿望是否被支持”。
每个人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渴望:
独立--我的地盘我做主;
连接--被理解、接纳、支持、分享等。
如果孩子的愿望、感受被尊重、接纳和支持,孩子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就会有主见,会重视自己;如果孩子的愿望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想法而被批判、被禁止、被轻视,孩子就会很纠结。
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依赖父母的,他们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照顾或者害怕被父母惩罚而讨好父母委屈自己,孩子内心就会很纠结,一方面讨好认 可,一方面渴望自主。很多成年人,也会被“我就要做自己”、“我不能做别人不赞赏的事”而纠结憔悴,表现为不是过分执拗的任性而为,就是过于讨好。
其实,在每个人的童年中,有千千万万次的情况让孩子体验到他是否可以做自己,而才艺兴趣选择是其中非常明显和重要的一类事情。
孩子在学习才艺这个过程中是一个什么状态,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孩子兴致勃勃、沉醉于一件事情的体验,在我看来是千金不换的,那意味着他内在生命力正在发挥,有一件事情可以让孩子全情投入,也意味着生活的某个部分能引发他们的热情。
人最怕什么呢,最怕就是对什么都没热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谈到什么都索然无味,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力都是萎缩的,如同花盆里打蔫的花草。每个 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不应该这么唯唯诺诺黯然失色。很多孩子一做作业就像吃药一样,一到练钢琴的时间就眉头紧锁,父母付了钱,不练好像 欠父母的一般。这就不对了,人也不开心,事也做不好。何苦?何必?
好比吃自助餐,有些孩子盛多了,妈妈就让孩子都吃完,孩子明明吃饱了,妈妈还坚持让孩子吃完,理由是不能浪费。其实吃下去就不浪费了吗,孩子的 肠胃可比那点食物珍贵。其实,避免浪费是之前少盛,不是多盛了吃下去。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一时的好奇报了班,父母投入买了钢琴,孩子最后不喜欢了,不想弹 了。这时候去催逼孩子弹,就像逼着孩子硬吃下多盛的食物一样。钢琴的投入有收回吗?没有,另赔上孩子的快乐,带来孩子抵触父母的副作用,付出了更大的代 价。
除了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神马不能不提,那就是“兴趣”。
兴趣从来都是展现的,而不是培养的。即便是最好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钢琴;即便是最糟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讨 厌钢琴。老师是环境,环境很重要,他能让兴趣之火更旺还是更小,但他不能无中生有,使有变无。兴趣在哪里,天分在哪里,包括兴趣浓厚程度都是天分,与生俱 来,所以不顾孩子的喜欢与否去设定孩子的道路是注定白费苦功的。
所谓“兴趣的转移”不过是浮云。孩子只不过怀着好奇探索罢了,真正的兴趣,孩子放下了还会拿起,不是真的兴趣,拿起了最后还是要放下。人发现自 己的兴趣不容易,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的人是幸运不是常态,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大量的探索,作为爱他们的父母,我们应该预备好付出时间、耐心和金钱等各种成 本。养孩子本身就是高成本,为了出工我们不能省料。
当然付出成本不代表不去顾及成本。即便是不需要太多金钱,我们也不必随口答应孩子想学什么的请求,我们要追问一句,真的吗?如果需要投入较大, 那就应该把那个门槛设得高一些,比如孩子要买钢琴,我们就对孩子说:好呀,可以买呀,但怎么能确认你真的喜欢呢?孩子大概口头保证一番,我们不要买账,对 他说:这样,我先送你去钢琴班,如果你一个月后能学的好,而且还非常喜欢,那就买。总之,要通过时间、结果来确认孩子的兴趣,不要孩子一提要求我们就答 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视的问题。
网友评论:
我认为孩子的兴趣和才艺应该有孩子自己来选择,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真心喜欢,才能学的快乐,才能学的成功。
小编结语:孩子才艺是重要的,但又不是孩子得负担,家长给孩子准备才艺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有压力有负担。简而言之,孩子学什么才艺都好,关键在于:那是他要的,还是你要的?孩子因此而更快乐,更有热情,还是觉得是负担,产生了抵触?孩子因为学习,自信增加还是自卑暴涨?孩子学习的时候,他遇到困难时,是被体贴和支持,还是被要求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