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起诉离婚,为什么法院在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往往判决不准许离婚? 相信这个问题不再需要过多解释,概括而言,主要在传统审判观念问题。
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一定会判不离婚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误区。错误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臆断,自己当法官。
民间的误传往往让人不知所从,甚至有人还没找专业律师咨询就急不可待的自己给自己下一个结论——肯定没戏!法院一定判不离婚的!这就好比病人还没找专业医生看病,就断言自己无药可救般荒谬!有些见识多的人还喜欢自己当法官,他们经常说,法院啊,反正黑得很,吃两边的水(南昌俚语),吃完原告吃被告!肯定判不离婚的,我晓得!
2、代替被告做主
断定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一定判不离婚的人,是等于自己即当了原告,又当了被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法院面对第一次起诉判不离婚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被告在接到法院应诉通知后表态不同意离婚。这个先决条件往往被部分当事人忽视。
很多离婚案件的被告,在原告起诉之前,往往都是不愿意不同意离婚的。但这不代表他在原告起诉之后,还会表态不同意离婚,更不代表他在法院开庭时表态一定是不同意离婚。这是完全两回事。协商阶段的不同意离婚不能等同于诉讼中的被告表态。如果原告急于判断法院一定判不离婚,等于是自己当了原告又当了被告,帮被告拿主意。
在我代理原告起诉离婚的案件中,绝大多数被告在我们起诉之前是不同意离婚的,一半的被告在应诉后经过长时间思考,表示愿意在法院调解下离婚或表示同意离婚但对孩子抚财产分割养提出意见,另一半被告还是不同意离婚。由此可见,起诉之后经过法院离婚完全是有可能的。为什么部分被告在原告起诉离婚后经过考虑会改变态度呢?
原因有二。首先,协商过程中被告往往对维持婚姻有幻想,不相信原告说离婚是认真的且决心无法更改。往往是等到去了法院领了那张诉状才知道对方去意已绝。其次,协商过程中部分被告表态不同意离婚实则是拖延时间,在找律师或朋友咨询商量对策。当原告起诉后被告自己也想好了对策。
3、对自己举证没有信心。
前面说了,法院对第一次起诉离婚往往判不离婚有先决条件,即被告不同意离婚。其实,法院对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案件判决准许离婚与否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即举证情况。原告是否有证据证明双方感情已经破裂,即原告是否有证据证家庭暴力、婚外情、赌博吸毒等(详见婚姻法第32条)。
现实中,很多当事人没有证据意识。以家庭暴力而言,很多女性原告在受到家暴后碍于没面子等想法没有报警、也没有验伤。一旦自己痛下决心想起诉离婚的时候,往往缺乏证据。
由于证据的缺乏,当事人往往即使满腔悲愤的起诉法院要求离婚,由于被告不同意离婚,法院才往往判决不离婚。但这不是绝对的情况,当事人找律师的作用即在于,通过律师的办案经验,指导自己收集证据,指导自己和对方在立案后谈判。专业的律师熟悉各种类型表态不同意离婚者的心态和底线,熟悉法官审理各类型离婚案件的思维,故能带领当事人做到快速立案、有效沟通、维权最大化的效果。
网友咨询:为什么第一次起诉离婚经常会不判离?
律师您好。我听别人说,如果双方打算离婚,一方坚持不同意离婚,那么起诉到法院,法院第一次基本是不会判离的。我想问您一下,这样的说法对吗?如果一方坚持不离婚,可以拖到什么时候呢?还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呢?谢谢!
婚姻帮律师解答:
这位朋友您好。您所听到的这种说法的确是存在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您可以参考“不想离婚的话到底能拖多长时间”一文的介绍。
我们知道,离婚是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的,如果夫妻中的一方不同意离婚,另一方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当一方当事人被已经破裂的婚姻折磨的痛苦不堪、寄希望于通过法律途径解除夫妻关系时,的确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法院判决不予离婚。那么,究竟为什么法院在第一次起诉离婚时不判离呢?
依据我国《婚姻法》规定,法院判决离婚需要具备法定的应当判决离婚的情形,这些情形包括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一方下落不明。先不说符合法定判决离婚的情形很少,即使存在法定判决离婚的情形,实践中也通常因为证据不足等原因而无法满足法定判决离婚的条件。
在不具备法定离婚情形的离婚诉讼中,对方坚决不同意离婚,是法官不予判决离婚的一个重要理由。法庭上,对方往往称夫妻之间感情尚在,希望能继续好好生活,对于此种情形,法官通常会给被告一个机会,希望双方能够珍惜夫妻之间的感情,维系夫妻关系,判决驳回起诉。
小编结语: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七)项规定:“判决不准离婚或者调解和好的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更多第一次起诉离婚是否会判离的相关法律问题,请拨打婚姻帮全国客服热线:4006-520-255,我们有资深的婚姻家庭律师为您答疑解惑。